保密局的沈醉在家中密谋。不料其母怒气冲冲进来:你还有良心吗?竟要杀老邻居!孩子以后会怎么想?沈吞吞吐吐:这是……公事。 1949年夏日的昆明,一场家庭冲突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当军统”三剑客”之首沈醉在家中密谋暗杀邻居杨杰将军时,他万万没想到,最大的阻力竟来自自己的母亲。这位普通的中国母亲,用最朴素的道德观念,阻止了一场可能成功的暗杀。 1949年,沈醉在昆明担任保密局云南站长时,接到毛人凤命令,要暗杀反蒋人士杨杰。杨杰,曾任国民党中央军校教育长、陆军大学校长,是一个倾向共产党的爱国将领。这个任务让沈醉颇为为难,因为杨杰不是别人,正是他们家的老邻居。 杨杰以做学问出身,他是民国军学泰斗,和蒋百里、白崇禧、刘斐被合称为”三个半参谋长”。杨杰著有《国防新论》《军事与国防》《大军统帅学》和《战争要诀》等著作,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国民党中高级军官的必读书目。但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军事理论家,却成了蒋介石的眼中钉。 要说沈醉这个人,在军统系统里可不是一般角色。沈醉长期服务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深得军统长官戴笠的信任,与陈恭澍、赵理君、王天木并称四大金刚,与周养浩、徐远举并称军统三剑客。18岁进军统,28岁就当上了少将处长,在这个血腥的组织里爬到如此高度,可见其手段之狠辣。 可是再狠的特务,也有软肋。沈醉的软肋就是他的母亲。这位普通的湖南妇女,从小教育儿子要做个好人,虽然不知道儿子具体在做什么工作,但总觉得不是什么正当营生。 1949年8月的一天,特务头子沈醉在家中部署对杨杰的暗杀计划。沈母听到后,用手指戳着沈醉的脑袋骂道:“你把杨先生杀了,儿女们问你,谁把杨伯伯杀了?你怎么回答?”这番话说得沈醉哑口无言。 确实,两家是老邻居,杨杰每次回家路过,都会和蔼可亲地与孩子们打招呼,还经常给些糖果零食。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杨伯伯”。现在要杀这样一个人,确实有违天理人情。 面对母亲的质问,沈醉只能支支吾吾地说这是公事。但沈母可不吃这一套,她对儿子说:“一个人可以不做官,但一定要做人。你要是真干了这事就不是我儿子。”这句话打动了沈醉内心仅存的良知。 迫于母亲的压力,沈醉只好冒着受处分的危险,召来手下人,谎称情况有变,暂缓暗杀。杨杰这次算是死里逃生,全靠沈醉母亲的一席话。 可惜好景不长。毛人凤见沈醉迟迟不动手,便派徐远举亲自到昆明督办此事。杨杰察觉到危险,匆忙逃往香港。但国民党特务穷追不舍,1949年9月19日,他们让特务带上事先伪造的一封介绍信,到香港轩尼诗道302A四楼,见到杨杰。当杨杰正在凉台上拆信看时,被特务用手枪朝其头部连开两枪,当即身亡,终年60岁。 沈醉的命运也在1949年底发生转折。12月9日,卢汉宣布云南起义。当晚,沈醉被卢汉软禁。次日早,沈醉书面号召所有在云南的部属服从卢汉的命令,停止一切特务活动,交出武器和通讯器材。 1960年,沈醉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批特赦人员,于11月28日获得释放,为前两期特赦人员中唯一的军统要员。1980年,他的身份由战犯改为起义将领,享受副部级待遇。 获得自由后,沈醉担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开始撰写回忆录,揭露军统内幕。他在回忆中多次提到母亲对他的影响,特别是那句”一个人可以不做官,但一定要做人”。1996年,沈醉在北京去世,享年82岁。 回头看这段历史,一个特务头子的母亲,用最朴素的道德观念,阻止了一场暗杀,虽然没能最终拯救杨杰的生命,但那一刻的人性光辉,在血雨腥风的年代里显得格外珍贵。这也许就是人性的力量,即便在最黑暗的时代,良知的火种也不会完全熄灭。 一个母亲的怒斥,能否真正唤醒一个特务的良知?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人性与政治的较量中,你觉得哪一个更有力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保密局的沈醉在家中密谋。不料其母怒气冲冲进来:你还有良心吗?竟要杀老邻居!孩子以
熹然说历史
2025-08-17 22:17:08
0
阅读: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