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一圈回来,特朗普的画风掉头。对俄不再强硬,转身把难题丢给乌克兰,还点名让泽连斯基“单独来华盛顿谈谈”。 欧盟这才意识到不对:自己压根没被叫上桌。怕白宫里再来一场“二月重演”,乌克兰被迫签下什么“停火换领土”的烂账,于是干脆排出全明星阵容,给泽连斯基压阵。 看名单就知道欧洲这回是动了真格:马克龙、默茨、斯塔默、梅洛尼、斯图布,再叠加冯德莱恩和北约秘书长吕特——加上泽连斯基,活脱脱“八王议政”。姿态给到这份上,图什么?很直白:不允许美俄把欧洲利益打包处理,更不想看着乌克兰在门外被“劝降”。 背景也铺好了。8 月 17 日,法国牵头的“志愿者联盟”再开会,统一口径:坚持援乌。冯德莱恩甚至把比喻拉满——把乌克兰打造成一只“钢铁豪猪”。这话翻译成人话:军援不停,火力不减,谁想硬吞都会卡喉咙。姿态硬归硬,可一转头,白宫那边也早把节奏想明白了——先安排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单聊,等气场拿住了,再让欧洲各位“贵宾”进场。程序分割,压力分流,这就是老牌交易员的手法。 特朗普的放风同样不遮不掩:战争要结束,乌克兰得准备在领土上“做点决定”。鲁比奥则配合着敲边鼓——普京是摆不掉的变量,谈不拢就维持现有制裁再加新的一层;但别指望欧盟在后台搞小动作。看出来了吧?这是典型的“先压对手、再压队友”,逼你在安全承诺、制裁加码和领土红线之间选一个掉。 泽连斯基的难处,也就一行字:乌克兰宪法不许割地。可现实和法条之间,隔着前线损耗、财政缺口、兵源疲态,和一个掉头求“立竿见影”的华盛顿。欧洲为什么要集体陪跑?因为谁都明白,一旦谈判从“停火—监督—安全保障”被改写成“交换—冻结—甩锅”,下一个被火烧连营的就是欧洲本土政治。 这回合的关键,不在话有多硬,而在筹码谁更重。 — 美国手里是钱袋子、武器清单和二级制裁的阀门; — 欧洲手里是地缘风险、长期军援与入欧进程的“准入券”; — 乌克兰手里只剩时间和阵地,外加一部不许割地的宪法; — 俄罗斯手里是战场节奏与能源绕路,再加谈判桌上的“最低要价”。 把这四手牌叠在一起,阿拉斯加之后的美方策略其实就两个字:**止损**。能不能在不动用更多美国预算的情况下,拿到一份够卖的“和平框架”,顺便把长期成本外包给欧洲。欧洲的反制也很直接:不签“带坑的停火”,不接没触发机制的“纸面保障”,更不做被动买单人。 所以别被场面话迷惑,真正要看的只有三件事: 1)白宫会后有没有**可核验的文字**,而不是一句“重大进展”的自我表扬; 2)所谓“类第五条”到底是**措辞安慰**还是写清楚触发、响应与执行的**硬机制**; 3)美俄乌三方会谈的**时间表**能不能落地成具体日程与议题,而不是无限拖延的空气合同。 还有一个细节别漏了:特朗普坚持先单聊,欧洲再进场。这一前一后的 30—60 分钟,决定了明天的新闻标题是“团结”还是“裂缝”。泽连斯基能不能把“停火先行、监督进场、安全再谈”的节奏守住;欧洲能不能把“入欧进程+长期军援”的筹码扣在文字里;美国能不能把“制裁与安全承诺”的阀门写成条款而不是 tweet——成败都在这几页纸上。 最后留一句丑话在前:没有一个“能带回国内”的成果包,任何让步都会反噬;把战术操作当政治胜利,同样会很快穿帮。 参考资料:《上不了美俄谈判桌 欧洲焦虑了-中国青年网·新闻》
泽连斯基开出割地条件,欧洲国家默许,特朗普做担保,普京或釜底抽薪,直接让乌克兰失
【46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