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石油部长余秋里为救大庆油田,请求罗瑞卿派飞机运5吨焊条,却被罗瑞卿怒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18 20:48:56

1960年,石油部长余秋里为救大庆油田,请求罗瑞卿派飞机运5吨焊条,却被罗瑞卿怒斥:“口气真大,你当空军是你们家驴车?”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0年初,中国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石油,这个工业的命脉,变得比黄金还珍贵,全国95%的石油依赖进口,而外汇紧张到连一颗螺丝钉都要精打细算,偏偏就在这时候,国家决定要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建起一座属于自己的大型油田,名字叫大庆。   余秋里临危受命,成了石油部的“一把手”,这位从长征路上一路走来的老红军,左臂在战斗中被截肢,走上石油岗位时连汽油和柴油的区别都说不清,但他有一样东西别人没有,那就是不服输的劲头,他把搞石油当成打仗来干,带着几万名工人和退伍军人扎进了松辽平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大会战。   东北的冬天有多冷?零下三十多度,帐篷里早晨揭开被子能带出冰碴子,钻机一旦停下来,设备就可能被冻裂,油井也会报废,所以每一项工作都得争分夺秒,然而没过多久,队伍就遇到了一道硬坎——焊条用光了。   这种焊条不是普通的货,是特种材料制成的,在当时全国范围都是紧缺品,搞钻井、焊接设备、抢修管道,全都离不开它,余秋里立刻派人四处找库存,翻遍了各大城市的仓库,也没凑齐五吨,当年全国都在搞“大跃进”,工业原料早就消耗得七七八八,哪还有闲着的焊条?   眼看钻机就要停了,余秋里这才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亲自坐火车去北京请求支援,他知道,这口子得从总参那儿开,那时候,军用物资调拨是极其严肃的事情,军事资源尤其是空军运输,根本不允许用于民用项目,但余秋里知道,如果不破这个例,油田就得眼睁睁看着机器停下,油井报废。   他带着报告、数据、损失清单,一大早堵到了总参的大门口,这已经是他三个月内第六次登门,罗瑞卿,作为总参谋部的负责人,对余秋里的执着早已不陌生,这两人早年在长征途中结下了命,罗瑞卿曾亲自带队把负伤的余秋里从战场上救下来,如今,一个掌军,一个掌油,命运又把他们拧到了一起。   这次余秋里请求动用空军运输机,把从沈阳凑来的五吨焊条空运到大庆,这在当时绝对是破天荒的事,空运一向是保命用的,不是给工地送材料的,但余秋里的理由很简单:铁路要七天,大庆撑不过三天,再等下去,每小时都有原油白白流失,损失无法估量。   虽然罗瑞卿最初非常反对,但他没让余秋里空手而归,第二天,三架运输机从北京起飞,载着沉甸甸的焊条直飞东北,在那场风雪中,这几吨焊条比什么都宝贵,它们直接抢救了即将瘫痪的钻井工程。   飞机上的东西不只是焊条,还有二十袋高粱米,是军方悄悄装上的,那个年代,油田工人连黄豆都吃不上,顿顿都是窝头蘸盐,罗瑞卿知道,光让人干活不行,肚子也得有粮,空军同志卸货时把那几袋粮食悄悄留给了油田工人,余秋里看到报告时,眼圈都红了。   焊条及时送到,钻机开动,管道抢修如期完成,大庆油田避免了重大损失,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从此以后,军方和石油部之间的支援形成了默契,只要油田有难,总参就想办法,工兵团被派去建房子,运输机运来了钻头、药品、设备,甚至连两栖车都空运上了荒原。   在最困难的那几年,大庆几乎成了国家重点支援的“前线”,罗瑞卿亲口说,石油就是弹药,大庆就是战场,支援大庆,不是支援一项工程,而是在保卫国家的工业命脉。   有人对军队频繁支援工业提出质疑,觉得这不是常规操作,可罗瑞卿没有犹豫,他知道,大庆要是出问题,不只是石油一项掉链子,是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要受阻,为了这个目标,他甚至在总参设立了一个专门负责石油物资协调的机构,光1962年一年,军用飞机就为大庆飞了上百次,专列也跑了快一百趟。   余秋里不是一个喜欢张扬的人,他始终坚持宣传要给工人,不给干部,会战成功后,他甚至主动把庆功的焦点转向一线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他明白,这场胜利不是靠他一个人,而是靠几万人一锤一锤干出来的,包括那些在零下三十度风雪中挥舞焊枪的青年,也包括悄悄卸下粮食的空军士兵。   当年的油田工人回忆起那段岁月,不是说苦,而是说拼,他们记得余秋里是怎么带着他们挖野菜、打草籽熬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也记得那些装着焊条的木箱上贴着空军封条,是“飞”来的。   而今在大庆油田的陈列馆里,那些锈迹斑斑的焊条依然摆在那里,它们不再是普通的金属,而是那个年代一根根连接梦想的神经线,每一个参观者看到它们,都会明白,中国的石油工业,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寸一寸,从冻土里拼出来的。   信息来源:中国能源网——石油工业部的“一把手”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