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因情报有误,志愿军一个连被敌军一个营团团包围,危机时刻,连长于喜田不仅没有带领全连战士突围,反而带领战士们,攻占了敌军11个主阵地,最终成功将敌军击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春天,朝鲜战场进入新的阶段,志愿军第27军81师242团8连接到命令,要拿下鸡鸣山,为大部队打开通道,堵住敌军的退路,那时候,大家都以为任务不算复杂,鸡鸣山不过三个山头,守军也不过一个连,可这个判断很快就被打翻。 那晚下着瓢泼大雨,山中寒气透骨,八连121名战士披着雨衣、背着步枪,悄悄摸向鸡鸣山,夜色和雨水成了最好的掩护,第一个山头拿下时,敌人还在帐篷里呼呼大睡,第二个山头也没费多少功夫就被攻占,前面一片安静,仿佛胜利就在眼前。 可当于喜田带人站上山头,借着雨停后的一线月光往前望时,所有人都怔住了,面前不是一个主峰,而是一排又一排连绵不绝的山头,数也数不清,情报错得离谱,根本不是三个山头,而是十一座,而敌人,也不是一个连,而是一个营,甚至更多。 这时候,枪声已经惊动了山下的敌军,探照灯在山间扫来扫去,敌军开始调动火力封锁山路,退回去几乎不可能,八连已经暴露,后撤就等于送命,前面是敌阵,后面是包围,左右是山体峭壁,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于喜田没有犹豫,直接带着队伍继续前进,哪怕情报错了,任务错了,但敌人已经被打乱,不能浪费这意外的机会,于是,八连一夜之间开始了艰难的强攻。 山路湿滑,战士们一边在雨中攀爬,一边提防敌人冷枪冷炮,敌人从山坳里突然冒出,不时射出冷枪,子弹贴着耳朵飞过,有的战士肠子被打穿,还咬着牙继续往山上爬,没有休整,没有补给,靠着手榴弹和刺刀,一道一道山头被啃了下来。 整整一夜,八连连拔九座山头,推进了将近二十里,当他们赶到鸡鸣山主峰脚下时,天边已露出鱼肚白,全连原本121人,只剩下46个还能站起来,主峰上敌人火力密集,重机枪、迫击炮、步枪一应俱全,而且阵地坚固,处处设防。 这时候八连没有弹药优势,也没有地形优势,于喜田把队伍分成两组,一组吸引火力,另一组从侧翼摸索爬上陡坡,战士们用绑腿系着腰,一个接一个往上拽,有的战士双手血肉模糊,还死死抓住岩缝不放,终于,在太阳升起前,主峰被攻下,红旗插在山顶。 但胜利还远没有到来,敌人发现退路被切断,疯狂反扑,一营的兵力配合飞机大炮,连续发起九次冲锋,阵地被炸成焦土,树木被连根拔起,山坡上的泥浆混着血水流成小溪,八连已经弹尽粮绝,只能靠刺刀、石头、甚至工兵锹死守。 六班守在最险要的位置,班长被炮弹炸飞,副班长带着全班迎着冲锋的敌人扑了上去,刺刀捅弯了,就用石头砸;石头没了,就赤手空拳,阵地上已经分不清是泥水还是鲜血,到处是倒下的身影,但没有一个人后退。 打到黄昏,阵地上还能战斗的只剩下七八个人,于喜田攥着仅剩的一颗手雷,站在阵地前沿,准备随时和敌人同归于尽,就在这时,山后突然传来冲锋号声,团部的援军终于赶到,他们从侧翼发起攻击,敌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开始四散而逃。 战斗结束时,八连已经伤亡惨重,121人出发,能清点到名字的只剩下二十多人,但他们一夜之间攻下了十一座山头,击毙击伤敌军900多人,彻底切断了敌军的退路,为整个第五次战役的穿插战打开了突破口。 这一仗打得极苦,也极硬,本来是计划之中的一场小突击,却因为情报失误,变成了一场意外的血战,而正是这种意外,让敌人措手不及,让志愿军赢得了一步先机。 事后复盘时,军师两级都提到,鸡鸣山之战不是靠完美计划赢的,而是靠现场判断、临机决断和战士们的血性搏出来的,情报错了可以改,但战机错过了就再也没有机会,与其硬退,不如将错就错,用行动打乱敌人的节奏。 战斗之后,于喜田被授予特等功,八连获得集体嘉奖,可他在庆功会上却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闷头喝酒,有人劝他高兴点,他却摇头,他心里清楚,胜利是靠那些倒下的兄弟换来的,六班最后那几个连名字都没留下的战士,用石头砸退了敌人,却永远留在了山头。 这场战斗没有奇迹,只有血和火,没有神兵利器,只有一双双冻得发紫却不肯松开的手,鸡鸣山最终成为志愿军第五次战役的转折点,而这一切,始于那场雨夜中一场“错得离谱”的突袭。 多年后,山头上的春花依旧年年盛开,可走过那片山林的人都知道,那些花下埋着的,不只是战士的遗骨,更是一个民族打不弯的脊梁,鸡鸣山的胜利,不是数字上的胜利,而是意志和信念的胜利,从脚下走出的每一步,都是用生命丈量出的胜利通道。 信息来源:大众日报——致敬最可爱的人|于喜田:勇夺鸡鸣山
朝鲜战争中,因情报有误,志愿军一个连被敌军一个营团团包围,危机时刻,连长于喜田不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18 21:40:32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