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乡村教师被判死刑,行刑前委屈大喊:我为江姐做过很多事 “1953年7月20日下午三点,你们抓错人了,我真的帮过江姐!”粗粝的吼声在荣县刑场炸开,吓得看热闹的人一愣。 烈日直刺,土场上尘土翻滚,黄茂才被反绑双臂,脚上的草鞋里灌满沙石。他拼命挣着,脖子上青筋暴露,额头却被押解的士兵按得更低。看客们只当他是临死挣扎,没人相信一个乡村教师会和渣滓洞、江姐挂上钩。 法警的动作停了一秒。县法院临时决定把死刑改为“缓决”,理由写得晦涩,只一句“情况待查”。黄茂才被塞回看守所,他靠着墙,大口喘气,手指颤抖——脑子里闪回的,却是五年前那间阴暗潮湿的囚室。 时间拨回到1948年7月下旬,重庆渣滓洞。那天刚下过雨,走廊里潮味夹着消毒水。身披蓝布号衣的江竹筠被推到登记台前,黄茂才抬头,一眼认出押票上的名字,心脏狠狠撞了一下。他听过太多关于这个女共产党员的传闻:竹签扎指缝、老虎凳、甚至剥衣侮辱,都没让她开口。按理说,看守只需冷眼旁观,可他止不住好奇,还夹杂着莫名敬意。 他帮她填表,把籍贯写成“四川自贡”,顺口说句“咱俩算半个乡里”。江竹筠抬眼,眼圈乌青,神色冷淡,却没再多话。那份冷淡,却让黄茂才更在意——瘦小的女人,怎样扛住那般折磨? 黄茂才本不属于这支特务队。17岁那年,他为躲壮丁跑到成都,写得一手好字,于是被调进川康靖绥公署当文书,一路误打误撞到了重庆。枪法没练过,形势更没弄懂,对蒋介石、共产党,他只知大概。贫农出身的他,混口饭吃已是奢侈。 几天后,江竹筠被转入女囚。曾紫霞趁放风告诉她:“那小伙子,我们已经做了思想工作,他心思单纯,能争取。”江竹筠点头,语气低却坚定:“可用,但别让他轻易暴露。” 从那以后,每逢点名,黄茂才都会收到一张折得细如火柴的纸条。最早一张,他至今记得——“这个社会吃人,我们想活得像个人。若你愿意伸把手,将来有人记得你。”短短几句,把他心底那团火点燃。许多年后他回忆:“那晚我翻来覆去没睡,忽然就明白自己为什么穷,为什么父亲连葬地都求不到。” 信件越传越多。渣滓洞里,共产党员急需对外联络;狱外,解放军攻势正盛。黄茂才把信藏在靴帮,或者夹在报纸里,再递给重庆大学医学院女生宿舍的矿淑华。作为回报,矿淑华给他一本《社会发展史》。他用报纸包着,像偷来宝贝,夜里点蜡一章章啃。书里那句“劳苦大众终将当家作主”让他胸腔发热——原来这世上真有人替穷人说话。 1949年初秋,渣滓洞气氛陡紧。所长常半夜查铺,黄茂才被盯得透不过气。国民党节节败退,他们先清理“内鬼”。同年十月,重庆广播里传来北京开国庆典的声浪,他浑身却是冷汗。一个星期后,他接到母亲病重的家信,被准假回乡。走前,他到女囚门口,江竹筠递给他一封薄信,字字沉重:“交给育才小学谭竹安。照片若能带回,我就安心了。”他点头,没敢多说。再见时,她早已遇害,只留下一张儿子彭云的照片在他怀里。 新中国成立后,黄茂才回到荣县。村里扫盲,他成了最合适的教书先生。桌上粉笔灰,窗外炊烟淡,他以为风浪过去。然而1951年2月,一个陌生公安把课堂推门——“有人举报你系凶手。”卷宗写着:黄茂才,前军统看守,涉嫌杀害江竹筠。 缺乏证据,却挡不住汹涌民意。江姐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乡亲们听说“刽子手”就在身边,怒气瞬间点燃。审判时,检方摆不出凶器和目击,却用了最笨也最有力的一招:口号式证词。黄茂才如何辩解,都像蚊鸣。直到刑场那一吼,他暂时逃过一枪。 关押八年,他靠着一句“我要活着证明清白”撑下去。妻子杨淑琼带着老人、孩子苦熬,没改嫁。他在劳改连修水渠、种菜,别人嘲笑“杀江姐的人也会流汗?”他咬牙回一句:“命要紧,真相更要紧。” 1955年减为十五年,1964年再减两年,出狱时已是白发。监外执行仍需群众监督,去重庆找证人的路,一拖又拖。1979年,他一口气写三封申诉,送到县公安、检察、法院。检察官摇头:“渣滓洞材料散失,没佐证,难办。” 绝望中,转机出现。1981年5月,重庆烈士陵园的一封信寄到荣县:“档案中多次出现您的名字,请来核实。”落款卢光,纪念馆馆长。那天,他把信按在胸口,半晌没说话,随后踏上了去重庆的慢车。 卢光听完他两小时的讲述,只说一句:“去成都找曾紫霞,她是关键证人。”成都中医学院,那位头发花白的女教授盯着门口的陌生老人,迟疑开口:“您找谁?”黄茂才声音嘶哑:“我是黄茂才,渣滓洞的小黄。”寂静一秒,曾紫霞眼圈猛地红了。两人关门,整整一夜,重拼当年细节。接下去的几周,证明材料、同伴证词、存档列表陆续汇总。 1982年4月12日,四川省高级法院正式下达再审结论:黄茂才无罪,属被错判。荣县随即邀请他加入政协,月补助三十元。宣判那天,他没哭,只在袖口里摸到那件旧毛衣的线头,指尖一抖。 之后的岁月,他辗转学校、部队、机关作报告,“江姐真名江竹筠,信仰不是小说”。
1953年乡村教师被判死刑,行刑前委屈大喊:我为江姐做过很多事 “1953年7月
雪好的柳看过去
2025-08-19 00:02:26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