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陈永贵病逝,大寨搭了灵棚,昔阳县领导:不拆,就不去祭奠,在得知此事后,“铁姑娘”郭凤英这样说.….… 1986年,陈永贵走了,村民们听到后沉默无声,随后接二连三的人放下手里的活计,往村口聚去,很多人不敢相信这个在田埂上走了一辈子的身影再也不会回来。 那一刻,村里人心里都很明白,他们失去的不只是一个带头人,而是一个把几十年心血都献给土地的人。 大家都清楚大寨能有今天的模样,他付出的精力最多,他流下的汗水最多,他在关键时刻做的决定改变了整个村子的命运。 陈永贵的骨灰运回大寨,车刚停下,村民自发在村口跪迎,道路两侧挤满了人,手里捧着土块和纸钱,没有人喊口号,没有人组织,大家只是默默地等着。 那是最直接的感情表达,有人提议把骨灰撒到梯田里,但更多人坚持要让他完整地安葬,因为在他们眼里,他属于这片土地,更该有一个完整的归宿。 但事情并不顺利,县里在得知村民搭起灵棚后,传来一个明确的态度:如果灵棚不拆,他们将不会前来祭奠,这个消息让全村人议论不休,很多人心里不解。 陈永贵生前的地位并不一般,他当过国家领导人,如今离世,却连一个像样的追悼会都没有,郭凤英站了出来。 她当年带着铁姑娘队与陈永贵并肩修渠打石,如今听到这样的决定,心里十分坚定,她没有退缩,直接站在灵棚前,带着一批老队友轮流守护,甚至准备好木棍防备突发情况。 她们不愿意让任何人动这个灵棚,因为她们觉得,这是陈永贵最后一次回到大寨,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 村民们也纷纷出力,有人送来木料加固,有人拿来布料遮挡,灵棚反而在大家的努力下变得更稳固,几天里,县里的干部始终没有露面,而村民的祭拜从未停过。 回忆起陈永贵的一生,很多人明白,为何大家会如此爱戴他,陈永贵出生在极度贫困的农家,兄弟姐妹多,粮食却总不够吃,从小就学会在田地里挣扎求生。 他没念过几天书,却在劳动里懂得了一个道理:只有土地能养活人,解放后,他成为村里的生产干部时,没有任何架子,分地丈量亲自上阵,修渠挖土带头扛锹。 他不懂高深的理论,却懂得公平二字,也懂得要让大家都能吃上饭,在灾荒年份,他带人修梯田,把荒坡硬生生改成能种庄稼的地。 遇到干旱,他不顾年纪,带头砸冻土,开渠引水,村里很多年轻人当时一度灰心丧气,是他的坚持让大家重新站了起来。 后来他逐渐走上更高的位置,但无论在外面开会还是回到家乡,他始终穿着旧布衣,能和农民聊地里的事,从不摆官架子。 他的身边一直有一个重要的伙伴,就是郭凤英,她出身普通农家,母亲早亡,从小在大寨长大,1960年代,她组建铁姑娘队,带头跳沟挖渠,修田修渠都不怕苦。 两个人在大寨的建设里互相配合,他在前面统筹大局,她带着队伍苦干实干,村里人都看在眼里,正是因为这种合作,大寨的面貌才会在全国闻名。 但到了八十年代,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外界对过去那种集体奋斗模式有了不同的看法,不再鼓励过多宣传大寨经验。 陈永贵在那样的背景下退居二线,默默回到农田,帮着农户挖沟修渠,可是他仍旧保持着原来的作风,从不占用资源,不给人添麻烦。 住院的最后阶段,他甚至拒绝昂贵的治疗,坚持只用基本的药物,还把积蓄上交集体,只留下一点给家人。 当他离去时,村民们当然不愿意草草了结,大家渴望为他办一场体面的追悼,哪怕没有官方的仪式,也要让他在家乡有一个庄重的告别。 县里之所以不愿出面,是担心再提“大寨”会引起不必要的议论,他们希望这件事尽量低调,但这种低调恰恰符合陈永贵的性格,他从不在乎场面,只在乎实际。 只是村民们不能接受让他孤零零离开,于是自发形成了最真挚的送别,那几天,大寨村一直笼罩在肃穆之中。 灵棚前香火不断,老党员、年轻人、妇女、孩子都轮流前来焚纸,没有口号,没有标语,只有持续不断的脚步声和默默的叩首声,县里见情况已无法改变,最终也没有再坚持拆除。 几天后,陈永贵的骨灰被安放在虎头山的陵园里,那里是大寨的重要位置,四周是他亲手带领大家修建的梯田,碑石上只刻了简洁的字,没有过多修饰,但村民们觉得足够了。 他们常常去那里祭扫,把心里的话说给他听,这场风波过后,大寨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外界对那段历史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但对大寨人来说,陈永贵始终是他们最可信赖的人。 他用一生的付出换来了村子的改变,用朴素的品格赢得了真心的敬重,郭凤英守灵棚的那几天,也成为大寨人心中最难忘的记忆,她展现的坚毅和执着正是陈永贵精神的延续。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馆长:我来是“血亏”!不但赔了台湾那边店的营业额,来大陆直播还要花那么多钱,这样
【20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