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年间,皇帝的爱妃张娘娘,会阴部位长了一个毒疮,痛苦不堪。皇帝命太医治疗,可这

永不言败傲苍穹 2025-08-19 10:09:58

嘉靖年间,皇帝的爱妃张娘娘,会阴部位长了一个毒疮,痛苦不堪。皇帝命太医治疗,可这要开刀放出脓液才能治愈,众太医束手无策,嘉靖震怒,李时珍被举荐为娘娘治病,他想出了一条妙计,顺利的为张娘娘开刀排脓,治愈了疾病…… 明世宗朱厚熜的宠妃张娘娘,不知道怎么回事会阴部位,生出了一个毒疮。 她常常感到红肿灼痛,这毒疮的部位甚至日渐膨大。 每一次挪步,都跟针扎火燎一样,每一次落座,更是痛彻心扉。 这位金枝玉叶的娘娘,怎么受得了这种折磨? 碍于这隐疾羞于启齿,连皇上翻牌子侍寝,她都不得已以病推辞。 嘉靖帝闻讯忧心如焚,急召太医诊治。 然而,面对这位于女子最私密处的病灶,太医们个个面如土色,谁也不敢轻易手动! 他们既不能直视患处以明察病情,又害怕用药无效触怒龙颜。 几番汤药下去,毒疮非但未消,反而愈发严重。 束手无策的太医们,在皇帝震怒的威压下举荐了一个名字李时珍。 李时珍在民间是大红人,并且曾帮王府贵人妙手回春。 这一下,嘉靖帝直接大呼:“去给朕,请到宫中!” 李时珍接到入宫诏令时,他也吓得不轻。 因为他太明白宫廷医事之险,稍有不慎便是灭顶之灾。 翻阅太医留下的医案,他瞬间明白了症结所在。 此疮痈并非疑难杂症,关键在于需切开排脓。 然而,为后宫嫔妃的私密处动刀,这在礼教森严的明代宫廷,无异于触碰天条。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曾在太医院任职,深知其中凶险。 正是因为,曾经自己的切身体会,他才早年力阻儿子学医,期望他走科举正途。 李时珍虽三次科考落第,最终遵从本心悬壶济世,但父亲的告诫言犹在耳。 此刻,面对这烫手山芋,他反复推敲,苦思冥想,如何在恪守礼法、不直视亵渎的前提下,精准定位病灶并完成治疗? 转机,源于一个不经意的瞬间。 李时珍在暂居的馆舍内踱步沉思,疲惫时跌坐于太师椅,而椅面上遗留的一把折扇扇骨,恰好硌痛了他的腰背。 这突如其来的刺痛,瞬间让他有了灵感。 他猛地站起,既然不能目视,何不让患处自己“说话”? 他立刻唤来宫女,详细询问张娘娘的身高体态。 依据“立七坐五三半”的人体比例古法,他将娘娘身高精细划分为十四段,推算出坐姿时身体各部位在平面上的大致投影位置。 随后,他命内务府紧急赶制一把特制的硬木太师椅,椅面要求平整光滑。 椅子制成后,李时珍亲自督工,在椅面上均匀铺洒了厚厚一层细腻如雪的面粉。 一切准备就绪,他通过宫女传话:“请娘娘沐浴净身后,不着寸缕,坐于此椅之上,务必保持姿势端正,不得偏移。” 张娘娘虽觉此法古怪至极,但浑身难受的让她只能死马当活马医。 李时珍被召入殿外,隔着帘幕指挥宫人将这把承载着“人体拓印”的座椅抬出。 他屏退旁人,俯身观察面粉上的印痕。 在依据身高比例推算出的会阴区域,一处异常隆起、面粉被明显压实的痕迹赫然在目! 这正是毒疮肿胀压迫所致。 更关键的是,这个脓包似乎成熟,正是切开排脓的最佳时机。 李时珍随即取出一柄薄如柳叶的手术刀,精准地放在面粉印痕中那隆起的最高点。 然后,他极其谨慎地在刀片上方,重新覆盖一层薄薄的面粉,将它巧妙隐藏。 他再次叮嘱宫女,务必请娘娘以完全相同的姿势,再次坐于椅上。 毫不知情的张娘娘,再次坐上了那把座椅。 就在她身体完全落座的瞬间,暗藏于面粉之下的刀片,刺破了毒疮顶端最薄弱的脓头! 剧痛伴随着猝不及防的惊呼从殿内传出,宫人们顿时慌乱。 而殿外的李时珍却长舒一口气,此时最关键的一步已成功。 脓液涌出后,他立刻指挥宫女为娘娘清洁患处,敷上早已备好的去腐生肌的良药,并奉上调理气血的十全大补汤。 几天后,剧痛奇迹般消退,伤口愈合,她甚至感觉气色比病前更为红润。 这位备受煎熬的娘娘,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赞叹不已,称其为“神医”。 嘉靖帝龙颜大悦,对李时珍厚加赏赐,并留他在太医院任职。 这段时间里,他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医学典籍和奇珍异草,这为他日后的事业奠定了无与伦比的知识基础。 然而,嘉靖帝沉迷方术炼丹,太医院的主要职责竟是为皇帝炼制虚无缥缈的“仙丹”! 李时珍目睹炼丹耗费巨资,甚至戕害身体,他数次谏言,却如石沉大海。 心灰意冷之下,李时珍辞去太医院官职。 离宫后的李时珍,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行医过程中,他痛感历代本草著作谬误甚多,药名混杂,药性不明,常致误诊误治。 最终,他决定重修本草,集古今之大成,辨正谬误,造福苍生。 历经二十七载寒暑,三易其稿,一部煌煌巨著终于在李时珍花甲之年初步完成,这就是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本草纲目》。 它首创了“从微至巨”、“从贱至贵”的纲目分类体系,条理清晰,检索便捷。 尤为可贵的是,李时珍心系百姓,书中记载了五千余条简便易行、取材方便的日常药方,力求让贫苦大众也能受益。

0 阅读:0
永不言败傲苍穹

永不言败傲苍穹

永不言败傲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