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提议让中国担保俄乌和平,俄罗斯媒体迫切希望知道,中国对此有何看法? 在18日的中国外交部记者会上,俄罗斯媒体记者就俄乌冲突连续提了两个问题,第一问题是中国对普京与特朗普的会晤有何评价?第二个问题是如果能够达成和平协议,中国是否愿意成为乌克兰安全的保障者? 对于普京与特朗普的会晤,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的表态简洁但意味深长。她表示中方“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乐见俄美双方保持接触,改善彼此关系,推动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进程”。这种表述既肯定了美俄直接对话的积极意义,又避免对具体会晤内容作出评价,体现了中国外交在大国博弈中一贯的谨慎姿态。 事实上,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国始终主张冲突双方应通过谈判解决争端,反对任何形式的外部干预。此次美俄领导人会晤虽然被西方媒体渲染为“历史性突破”,但中方更关注的是其能否为停火止战创造条件,而非纠结于会晤背后的地缘政治算计。 相比之下,关于中国是否愿意成为乌克兰安全保障者的问题,外交部的回应更具策略性。毛宁明确表示,中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的立场“一贯和明确”,将“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劝和促谈,推动危机的政治解决”。 这一表述既没有直接接受俄方提议,也未完全拒绝参与安全安排,而是将重心放在“劝和促谈”上。这种模糊化处理背后,是中国对自身国际角色的精准定位——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积极推动和平进程,但不会在未达成广泛共识的情况下单方面承担安全担保责任。 从国际政治的现实逻辑来看,中国的谨慎态度有其深层考量。首先,安全保障涉及复杂的法律和政治义务,任何承诺都可能被解读为选边站队。 中国在俄乌冲突中一直强调中立立场,若贸然成为安全担保方,可能会损害其与冲突双方的互信基础。其次,乌克兰安全问题本质上是欧洲的区域性议题,中国作为域外国家,过度介入可能引发其他大国的猜忌。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对国际秩序的理解。中国始终主张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体系,认为安全问题的解决必须遵循国际法基本原则。若要建立乌克兰安全保障机制,中方必然要求该机制在联合国框架下运行,确保所有利益攸关方的参与权和话语权。 这种立场在毛宁的回应中虽未直接表述,但通过“推动危机的政治解决”这一表述已暗含其中。事实上,中国在过去三年多时间里,一直在联合国等多边平台上呼吁各方保持克制,支持联合国秘书长的斡旋努力,并积极参与“和平之友”小组等国际协调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普京提议中国参与安全担保并非偶然。俄罗斯长期面临西方制裁和外交孤立,引入中国这一中立大国参与安全安排,既能对冲美欧主导的安全框架,又能为自身争取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 但中方显然不愿被卷入大国博弈的漩涡。毛宁的回应中反复强调“劝和促谈”,实际上是在向国际社会传递一个明确信号:中国更愿意通过外交渠道推动各方坐下来谈判,而非成为某种政治交易的筹码。 从技术层面看,中国若要参与乌克兰安全保障,还需解决一系列现实难题。例如,安全担保的具体形式是多边协议还是双边承诺?担保范围是否包括克里米亚等争议地区?这些问题若无法达成共识,任何担保机制都可能沦为一纸空文。 更重要的是,乌克兰危机的根源在于北约东扩引发的安全困境,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单纯的安全保障难以实现持久和平。正如中方多次强调的,“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必须得到尊重,任何国家的安全都不应以损害其他国家的安全为代价。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的中立立场显得尤为珍贵。当美俄在阿拉斯加进行战略博弈时,中国仍在默默推动着务实的外交努力。 例如,中国持续向乌克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同时保持与俄罗斯的正常经贸合作;中国提出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为和谈提供了全面而具体的路线图;中国还与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合作,试图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和平对话平台。 这些行动表明,中国并非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是实实在在的和平建设者。 对于俄罗斯媒体而言,他们迫切希望听到中国对普京提议的明确支持,但中方的回应显然超出了简单的“是”或“否”。毛宁的表态实际上勾勒出中国参与和平进程的三个维度:一是坚持中立劝和,不选边站队;二是支持多边框架,反对单边主义;三是强调问题根源,主张标本兼治。这种立场既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 面对俄罗斯媒体的追问,中方的回应既是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也是对自身外交原则的坚守。中国不会在大国博弈中选边站队,但也不会对战争苦难无动于衷。
普京不信任北约,提议中国为乌克兰战后安全担保,特朗普的反应亮了:据BBC等外
【12评论】【7点赞】
用户62xxx89
侵略者不侵略人家就和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