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山西,一小伙交不起3000元学费,想放弃上大学,村民们给他凑了3025

韫晓生 2025-08-19 11:23:49

1996年山西,一小伙交不起3000元学费,想放弃上大学,村民们给他凑了3025元,大学毕业后,他“哄骗”女友回村一起还债,谁知多年以后,妻子却说:“我为你感到自豪!”   (信源:守望健康新农村 ——村医贺星龙访谈——人民政协网)   1996年,山西临汾的一个偏远山村——乐堂村。16岁的贺星龙考取了运城卫校,这在闭塞的山沟里堪称一大盛事。然而,高达三千多元的学费,对于依赖自然耕作的农民家庭而言,犹如一个遥不可及的天文数字。家中竭尽全力筹措,也仅凑得三百零二元。   就在贺星龙打算放弃学业,准备外出打工之际,乡亲们得知了这一消息。他们纷纷主动上门,你捐一块,我出十块,你给二十,我凑三十,一张张皱巴巴的毛票,最终汇聚成了改变他命运的3025元。村民们坚定地说,哪怕砸锅卖铁,也要确保这孩子顺利完成学业。   捧着这笔钱,贺星龙双膝跪地,向着乡亲们深深磕了几个头。这一跪,不仅许下了一个还款的期限,更是一个他将用一生去践行的庄严承诺。从那一刻起,这笔钱已不再仅仅是其面值的象征,而是化作了一份沉甸甸的情义与重托。   在学校里,贺星龙从不敢懈怠,每天如饥似渴的汲取知识。他知道他如今的每一天,都是父老乡亲们的血汗一步一步给他堆起来的,所以他是学校里最努力的学生。   2000年,贺星龙顺利完成学业。城里的知名医院向他伸出橄榄枝,县城也有一份月薪两千余元的工作在等待他。   众人都以为他会自然而然地留在城市发展,然而,他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尤其是他的父亲难以理解的选择:毅然返回乡村。   父亲气疯了,觉得他辜负了全村的期望。可贺星龙心里清楚,乡亲们凑钱供他读书,为的就是村里能有个懂医的人,他不能对不起这份恩情。他把父亲为他准备结婚用的窑洞,改造成了诊所。   诊所虽然顺利开业,但村民们对这个年轻的“黄毛小子”心存疑虑,无人愿意相信他,更无人上门求医。于是,他郑重立下规矩:24小时全天候上门服务,随叫随到,且出诊完全免费。   转机源自村里一位名叫张立山的老人。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家人已开始准备后事,然而贺星龙凭借一股不屈不挠的韧劲和精湛的医术,硬是将老人从死亡边缘挽救回来。这一壮举,使他在方圆十里八乡声名鹊起。   贺星龙的妻子吴翠萍当初被他“哄”回农村,贺星龙承诺先回村干几年积累经验再回城。但随着时间推移,承诺未兑现,生活愈发贫困。即便如此,他对贫困村民看病分文不收,还允许赊账,最终他将积攒的二十多本赊账本烧毁。    全家的生活,几乎都靠妻子种地的微薄收入维持。到了2008年,看着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吴翠萍的耐心耗尽了。她哭着劝丈夫离开这里,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贺星龙的内心也动摇了。   乡亲们不知从何处得知了此事,翌日,诊所门前人潮涌动。他们手中提着土豆、蔬菜,口袋里揣着凑集的零钱,默默地将这些放在诊所门口。虽未言语,但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挽留与不舍。   贺星龙的付出,早已远远超过了当年的3025元。他累计免收的出诊费就有三十五万元,为补贴药费又倒贴了近十万元。常年奔波,他的背脊被沉重的药包压弯,还患上了慢性胃炎。   乡亲们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觉得,贺星龙用二十多年的时间一直照顾大家,早就把当年的恩情都还清了,现在轮到他们感激他了。一开始的欠债关系,在那么多年的时间里,完全变成了互相帮助的感情。   或许,在中国广袤的乡土社会中,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从来不只是一纸契约或冰冷的数字。它更像贺星龙这笔“糊涂账”,算的是人心,记的是情义。有些账,算不清,才是最好的结局。

0 阅读:1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