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马思聪叛逃美国,谁料很多年以后,晚年的马思聪对自己的举动做出了辩解,认为他当初并非是叛逃,而是另有隐情。 (信源:马思聪——百度百科) 马思聪的音乐,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就是出鞘的利剑。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山河破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思聪创作了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 这首作品很快超越了个人情感的抒发,其深沉的旋律激起了全民抗战的决心,成为凝聚国人、抵抗侵略的精神武器。马思聪的名字,也因此响彻整个中国。 这份炽热的爱国情怀,是他一生不变的底色。他是个音乐天才,11岁就远赴法国学琴,1927年更是成为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提琴班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 但他始终将服务祖国视为己任。1932年,他毅然归国,与友人创办私立广州音乐学院,为战火中的中国培养音乐人才,成为中国现代小提琴作品的拓荒者。此时的《思乡曲》,是他献给苦难祖国的战歌。 1949年,新中国成立,马思聪的爱国热情找到了全新的舞台。他满怀激情地从南方来到北平,参与新中国的文化筹建工作,并在1950年被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 他为自己立下“诚心诚意做一条孺子的好牛”的座右铭,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音乐教育事业中。在北京那座200平米的四合院里,他迎来了创作与事业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他的音乐创作与国家叙事紧密相连。他谱写的《欢喜组曲》在开国大典上大放异彩,他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谱曲,让激昂的旋律响彻在每个孩子的童年。 他不仅是管理者,更是一位卓越的伯乐,发掘了盛中国、刘诗昆等一批未来享誉世界的音乐家。他代表新中国出任肖邦、柴可夫斯基等顶级国际赛事的评委,为国家赢得了荣誉。此时的马思聪,是国家的文化名片。 时代的狂澜毫无征兆地袭来。1966年,政治风暴席卷全国,马思聪从备受尊敬的音乐泰斗,一夜之间沦为“反动权威”。他被批斗、游街,遭受了难以想象的人格羞辱与肉体折磨。 起初,他仍心存一丝希望,因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在播放他的《思乡曲》。这首曲子是他与祖国最后的连接。 压垮他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这首他倾注了毕生情感的作品。1966年11月28日,电台停播了《思乡曲》。这个信号无比清晰,国家已经彻底否定了他。 万念俱灰之下,他在女儿的帮助下,于寒冬之夜乘船偷渡至香港,后辗转美国费城。这次离去,换来的是“叛国投敌”的罪名,以及国内二哥跳楼身亡、岳母与侄女被迫害致死的惨痛代价。 在美国的二十年,乡愁从一种创作情感,变成了他后半生无法摆脱的痛苦现实。他坚守着中国人的身份,拒绝入籍,不领美国的政治避难金,并反复对人说:“我并没有对不起祖国。” 《思乡曲》的旋律,此刻不再是公众的颂歌,而成了他个人无尽悲鸣的咏叹调。 1985年,马思聪终于迎来了平反的时刻。这迟来的正义令他泪流满面,然而岁月留下的创伤以及对政治的深切恐惧,却使他在有生之年未能踏上归国的旅途。1987年,这位一生饱受思乡之苦的音乐家在美国因病离世,享年76岁。 二十年后,他的儿子马如龙遵其遗愿,将父母的骨灰带回祖国,安葬在广州。这场迟到了半个世纪的“回家”,为《思乡曲》的悲怆旋律,画上了一个沉重而悠长的休止符。
1967年,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马思聪叛逃美国,谁料很多年以后,晚年的马思聪对
韫晓生
2025-08-19 11:23:4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