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入仕途,26年权倾朝野,身兼数职,他说:“什么是势?执字边代表权力柄,旁边的力,代表手段,连着内外场,明暗通吃,一者掌朝纲,一者揽私财。 没有用到位的手段,就无法权倾一时,掌朝纲的力,要刚柔并济,做事要滴水不漏,讨得君王信赖;揽私财的力,要巧取豪夺,聚得起金山,填得满欲壑。” 1769年,20岁的和珅,承袭三等轻车都尉,1795年,46岁已是文华殿大学士,在大清的官阶中是正一品,位列文官之首,总揽朝政,权倾天下; 乾隆三十四年,授三等侍卫;乾隆四十一年,升为户部右侍郎;乾隆四十五年,升为理藩院尚书;乾隆四十九年,升为文华殿大学士。 三等侍卫是五品官,文华殿大学士是一品官。和珅是没落旗人出身,早年家道中落,无显赫家世,无过硬靠山,却能在乾隆朝的官场,平步青云,独揽大权,为何? 和珅的发迹,表面上是靠才学,本质上却是靠揣摩,因为,在皇权时代获取信任和倚重,靠的不是才干,而是懂君心;一个人越能看透上意,他的仕途就会越顺。 和珅的靠山,就是乾隆朝最有权势的乾隆帝,他侍奉乾隆四十余年,靠的不是建功立业,而是极致迎合。 和珅考科举,虽名落孙山,却因世袭入仕;和珅入宫廷,乾隆帝是最高决策者;在乾隆的破格提拔下,和珅从侍卫做起,一路晋升,成为乾隆晚年最倚重的大臣。 乾隆帝为什么重用和珅,甚至对其贪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非和珅能力超群,也不是天意眷顾,而是帝王制衡的需要。 乾隆帝晚年好大喜功,既想掌控朝局,又想享受奢靡,朝中清流大臣多有谏言,他需要一个既能办事又懂自己的人,和珅贪婪却听话,善敛财又会讨好,恰好满足了帝王的需求。 和珅精明圆滑,又对乾隆心思了如指掌,所以成为皇帝平衡朝局的最佳棋子。官场混的就是察言观色、投其所好。 君心难测易揣摩,顺着圣意好升迁,皇帝的心思,要精准拿捏,皇帝的喜好,要极力满足,和珅曾为乾隆收集奇珍异宝,甚至仿造江南园林,只为博乾隆一笑; 为了试探和珅的忠心,乾隆曾在一次宴会上,故意提及某处行宫年久失修,却又感慨国库空虚。 和珅听后,即刻心领神会,散宴后直奔府中,连夜召集心腹商议,次日便上奏,称愿以私产修缮行宫,无需动用国库,乾隆龙颜大悦,对其愈发信任。 和珅深知,帝王的需求,既是机会也是枷锁,他一面替乾隆敛财,满足其奢靡之好;一面打压异己,帮乾隆稳固朝局,自己则趁机中饱私囊,扩张势力。 在皇权的游戏中,忠诚与才干都是点缀,懂君心才是关键,凡是能玩转帝王术的人,在官场的漩涡里,都能游刃有余。 一朝天子一朝臣,1799年,乾隆去世,嘉庆继位,新皇登基,列数和珅二十大罪状,将其革职下狱,赐其自尽。 在权力的更迭中,荣宠易逝,祸福难料,和珅权倾朝野二十余年,最终却落得身死财散的下场。 因为和珅只懂乾隆,却没看透新君的心思,如果说迎合乾隆,是势字明处的力;那么,未能取悦嘉庆,则是势字暗处的亏; 乾隆刚逝,嘉庆便迫不及待动手,此时的和珅,虽富可敌国,却无实权反抗,他曾试图巴结嘉庆,却因过于依附乾隆而被视为眼中钉,最终难逃一死,家产被抄,折算白银八亿两,相当于清廷十五年财政收入,时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说。
1701年,不谙世事的高氏被47岁康熙一连宠幸7天。这一晚,康熙又翻了她的绿头牌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