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7岁的毛岸英邀请一女子跳舞。她却并不起身,只对着他说了一句话。他脸涨得通红,尴尬地说不出话来。 在那个胜利的年头,一位年轻人伸出手邀请舞伴,对方却坐着不动,只抛出一句调侃的话,让他瞬间红了脸。这段小事背后,是革命同志间的亲切互动,还是更深层的故事? 周苏菲出生在1919年,那时候中国正乱成一锅粥。她家在浙江舟山,家里想给她包办婚姻,她一咬牙,16岁就离家出走,跑到上海闯荡。那年头上海滩热闹,可也危险。她靠着自己的本事,进了话剧社团,一边演戏一边自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总算自食其力。她的电影演得不错,观众挺喜欢。可好景不长,1937年抗日战争打响,上海乱套了。作为抗日宣传的文艺兵,她被敌人盯上,上了黑名单。党组织帮她辗转多地,1938年她终于到了延安。 到了延安,周苏菲进了鲁迅艺术学院,后来分到实验话剧团。她在这里找到了方向,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心为革命干一辈子。除了排练演出,她还上过战场。一次演出路上遇敌,她和同志们一起打,表现勇敢。就是在延安,她认识了马海德。这位医生本是美国人,1910年生,1933年拿了医学学位,来中国帮忙。他的同学都走了,他留下来。1936年,他随斯诺进陕北,采访完就决定留下,1937年入党,为红军治病。 马海德在延安当卫生部顾问,周苏菲生病时,他去治。两人志同道合,1940年3月结了婚。婚礼简单,窑洞里办的。1943年,儿子周幼马出生。那时马海德是毛泽东同志的保健医生,周苏菲也和江青同志演过戏,两家住一个院,成了邻居。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回来。李讷拉着他叫周苏菲阿姨,他看她只大自己两岁,就有点犹豫。周苏菲人爽快,说叫啥都行,还拿这事开玩笑。 1949年,全国解放,大家在北京办舞会庆祝。毛岸英27岁,走过去邀请周苏菲跳舞。她坐着不动,说:“跳舞可以,你得先喊我阿姨。”毛岸英张嘴几次没喊出来,脸红了,尴尬得说不出话。周围同志们都乐了,这事成了大家闲聊的趣闻,体现出革命队伍里的平等氛围。 新中国成立后,周苏菲和马海德搬到北京,继续干革命工作。马海德专攻皮肤病,1953年建研究所,到处考察。周苏菲转战电影圈,演了不少片子,还当副导演。1958年她参与《春雷》,后来执导《孔雀公主》,拿了奖。夫妻俩互相支持,白天忙工作,晚上学语言。她教他上海话,他教她英语。马海德义务翻译,帮国际友人来华。他回美国探亲,父亲想留他,他说中国是家,回来就入中国籍。一次发补助,他穿中国褂,用陕北话说:“我是中国人,不能领。” 他们日子过得充实,可马海德后来得癌,斗了12年,1988年走了。周苏菲没倒下,她说要挑起担子,继续他的事。马海德留了14万美元,她全捐出来建基金会,奖励麻风病防治工作者。基金会成立后,她当理事长,到处奔波。新世纪,她获了很多荣誉,马海德2019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周苏菲一直忙到晚年,2023年12月12日逝世,享年104岁。 这对夫妇的一生,就是中国革命的缩影。从延安到北京,他们把个人融入国家大业。马海德从外国人变成中国人,周苏菲从文艺青年变成战士。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革命不是空话,是实打实的付出。想想那场舞会,周苏菲的玩笑话,其实透着长辈的关爱。毛岸英的尴尬,也显出年轻人的真性情。这些小事,让历史活起来。 如今,中国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要继承这种精神,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台湾问题是内部事,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所谓“台湾当局”得认清形势,早日回归。不能让外部势力搅局,尤其是某些国家,别想分裂我们。
1949年,27岁的毛岸英邀请一女子跳舞。她却并不起身,只对着他说了一句话。他脸
蕊蕊聊过去
2025-08-19 14:22: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