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皮定均看上了女干部张烽,就让县长去说媒,张烽听说了县长的来意后,拒绝

蕊蕊聊过去 2025-08-19 14:22:19

1940年,皮定均看上了女干部张烽,就让县长去说媒,张烽听说了县长的来意后,拒绝道:“他条件很好,但我不想嫁给他!” 在抗日战场上,一位英雄司令员的目光落在了年轻女干部身上,他托县长传话求亲,却换来一句干脆的拒绝:“他条件很好,但我不想嫁给他!”这段缘分从1940年的意外开始,究竟如何逆转? 抗日战争打得如火如荼,太行山区成了八路军开辟根据地的热土。1940年8月,皮定均同志率部突袭涉县日伪据点,一仗消灭三百多名敌人,部队士气大振。他决定在当地驻扎,推动抗日救亡工作深入群众。这时候,涉县妇女救国会主任张烽同志进入了他的视线。她是本地人,1938年投身革命,年纪轻轻就成了共产党员,工作上勤恳负责,经常组织妇女支援前线。 皮定均同志那时26岁,长期带兵打仗,个人问题一直没解决。张烽同志条件不错,有文化,模样端庄,在根据地女干部里算得上突出。他跟县长郑晶华同志商量工作时,张烽同志来汇报情况,皮定均同志就留意上了。汇报结束后,他问起她的情况,郑晶华同志一听就明白,主动说愿意帮忙介绍。 没多久,郑晶华同志找到张烽同志,讲了皮定均同志在涉县打胜仗的事迹,说他是个大英雄,在太行一带名声响亮,希望她考虑接触。张烽同志听了,摇头拒绝:“皮定均同志条件很好,但我不想嫁给他!”郑晶华同志问为什么,她说自己是妇女救国会主任,见多了战士上前线牺牲,家属孤苦伶仃,她年纪小,不愿过那种日子,不想嫁军人。态度很坚决,郑晶华同志只好把话带回给皮定均同志。他听了没再勉强,感情事不能强求。 转眼一年过去,1941年,皮定均同志27岁,在工作中认识陶莹同志,两人谈得来,很快就想结婚。可根据太行军区规定,团以上干部结婚得满28岁、军龄5年并经批准。他满足后两项,年龄差一年,本来等一等也没啥,谁知他记错自己岁数,以为才24岁,得等4年。两人等不起,只好分开。等他弄清岁数,陶莹同志已经走了。 就这样,皮定均同志单身到了1943年,那年他29岁。五分区政委徐子荣同志听说他还惦记张烽同志,就拍胸脯说包在他身上。徐子荣同志是政工干部,擅长做思想工作,先找张烽同志谈了几次,讲两人结合对革命有好处。张烽同志起初不松口,徐子荣同志又去她家,找父母和姐姐说。家里人听了皮定均同志抗日事迹,都赞成这门亲事,一起劝她。 皮定均同志也按徐子荣同志建议,给张烽同志写信,表达对革命事业的共同追求。张烽同志看信后,标出几个错字退回。他一看有门,继续写信,讨论工作和未来。经过这些努力,1943年6月,张烽同志被诚意打动,答应结婚。婚礼在林县合涧镇上庄村举行,很简单,用白开水当酒,菜就几样素的。主持同志让皮定均同志讲讲过程,他说没啥特别的,现场安静下来,大家低头吃饭。张烽同志后来回忆,这婚礼像哑巴一样,但没影响感情。 婚后,两人互相支持,在革命工作中并肩。张烽同志随军南下,先后在兰州军区、福州军区工作,任直属政治部副主任。皮定均同志从抗日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建设,立下汗马功劳,1955年授少将军衔。他们生了7个孩子,相伴33年。皮定均同志1976年去世,张烽同志继续传承革命精神,直到2009年逝世,享年86岁。 这段婚姻从1940年的拒绝起步,到后来圆满结合,体现了革命同志间的真挚情谊。在那个年代,个人感情服从大局,皮定均同志和张烽同志的经历,就是无数革命者缩影。他们不光打仗,还得面对生活琐碎,但始终把国家放在首位。张烽同志当初拒绝,是因为见多了战场牺牲,担心家庭不稳,这很接地气,反映出妇女在抗日中的苦楚。后来同意,又是因为看到皮定均同志的坚持和对事业的忠诚,这份转变,有时代烙印。 回想起来,皮定均同志是安徽金寨人,1930年参加红军,长征中表现突出,到抗日时期已是太行军区第五分区司令员。他打仗果敢,涉县一仗就是典型,消灭日伪三百多,巩固了根据地。张烽同志河北涉县人,出身贫苦,革命后专抓妇女工作,动员大家纺纱织布,支援部队。这两人结合,不是浪漫故事,而是革命需要下的互补。 新中国成立后,皮定均同志任24军军长,参加抗美援朝,指挥上甘岭战役,守住阵地。回国后,转战大西北,参与剿匪和建设。张烽同志随军,管好后勤,还教育孩子走革命路。他们的孩子,有的从军,有的搞科研,都没丢老一辈的脸。

0 阅读:60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