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营啸”有多可怕?遇到营啸,再厉害的战将也会束手无策 一支大军本该铁板一块,却在关键时刻自己乱了套子,士兵们莫名其妙地闹腾起来,连自家人都分不清,这股子乱劲儿能把整个战局搅黄。营啸这事儿听起来玄乎,其实历史上真有不少例子,让人脊背发凉。它到底怎么回事? 营啸指的是部队在驻扎时,尤其夜里头,没人下令却突然全体乱哄哄地紧急集合起来。这种现象多半发生在打仗频繁的年头,士兵们精神头儿绷得太紧,稍微有点儿风吹草动就炸锅了。简单说吧,营啸就是军队里的一种集体性失控,官兵们像中了邪似的瞎折腾,往往带来大麻烦。 先说说汉景帝那时候的事儿。前元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54年,周亚夫带着队伍去平定七国之乱。有一晚,军营里头突然闹腾起来,马叫人喊的,乱成一锅粥。周亚夫这人稳得住,没慌没乱,就那么待着没动弹。等闹腾劲儿过去了,营里又安静下来了。这事儿记载在史书上,说明营啸不是闹着玩的,即使像周亚夫这样的名将,遇到这情况也只能先稳住自己,不能瞎掺和,否则更乱。 再聊聊淝水之战,那可是公元383年的事儿。前秦的苻坚带着大军南下,想灭东晋。两军隔着淝水对峙,东晋的谢玄让人传话,说让秦军后撤点儿,好让晋军过河打。秦军里头很多人不同意,但苻坚非要这么干。结果命令刚下,部队开始后退,这时候后头有人喊了声“秦军败了”,整个大军一下子就崩了。士兵们四散奔逃,阵脚大乱,东晋趁机杀过来,前秦大军溃不成军。这营啸的导火索就是那句喊话,但根儿上还是部队里头积累的压力太大,一触即发。 不光古代有,现代战争里也出过这种事儿。1948年淮海战役打得火热,解放军对国民党部队发起总攻。国民党孙元良的兵团败退中跑到安徽萧县,以为甩掉追兵了,就地歇息,没设岗哨。结果解放军追上来,夜里突然袭击。孙元良兵团的士兵们被惊醒后,完全失控,自相残杀起来。短短时间里,上万人的队伍只剩几百人。这事儿说明,营啸不分时代,一旦部队疲劳过度,精神崩溃,就容易出这种大祸。 营啸为啥这么可怕?说白了,它先是让自家队伍乱套。两军对垒,本来大家伙儿都紧张兮兮的,一闹营啸,阵型没了,兵找不着将,将找不着兵,战斗力直接归零。更狠的是,它造成非战斗减员。士兵们在癫狂状态下,分不清敌我,甚至互相下手,这损失全是白白的。更别说给对手机会了,对方一看你乱了,立马扑上来,打得你措手不及。历史上不少仗,就是因为营啸翻盘的。即使再厉害的将领,碰上这事儿也只能干瞪眼,因为混乱太快太猛,个人力量根本扭不过来。 营啸的根儿在哪儿?外头总有诱因,比如夜里马叫、有人喊话,或者突然被袭。但真原因还是部队内部问题。士兵们打仗压力大,纪律严,身体累心更累,积累到临界点,一点火星就爆。尤其传统军队,管理封闭,士兵情绪没地方发泄,容易集体催眠似的失控。心理上讲,这是一种群体性恐慌,传染快,停不下来。 防范营啸,得从源头抓起。加强军纪是必须的,对闹事儿的严惩不贷。但更重要的是关心士兵状态。多给点儿奖励,精神表彰,或者安排休息娱乐,帮他们减压。历史上,那些经验老道的将领,就注意这些,避免部队到崩溃边缘。我们现在看,这不光是军事事儿,还关乎人文关怀,部队凝聚力强了,自然少出这种乱子。 营啸这现象,提醒我们战争残酷,军队管理不能光靠硬压,得讲科学。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士兵们有信仰有纪律,营啸这种事儿就少见了。这体现了党的领导下,军队建设的优越性。
历史上的大战,动不动三五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战斗,绝对都是夸大数字了!只是在古代,
【27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