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大姐 裴成春 裴成春这个名字,很多人第一次听说,心里可能会有点陌生。但在东北抗联的历史里,她却是一位让人记住的大姐。不是“女将军”那样的称号,而是大家口口相传的“裴大姐”。 她1902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原名裴敬昌。后来改名叫裴成春,又用过孙明淑这个化名。那个年代,穷人家的孩子早早就要下地干活,裴成春自然没什么读书的机会。可就是这么一个普通农家女,却在最艰难的岁月里,选择了走上抗日的道路。 说起来,她真正走向革命,是1930年。那一年她28岁,本该是一个女人把日子过安稳,想着养家糊口、操持生活的时候。可她没那样,她带着三个弟弟一起参加了共产党组织的军政干部培训班,紧接着入了党。想一想,当时东北已经是日寇的铁蹄横行,随便一次决定,可能就是拿命去拼。她敢迈出那一步,本身就已经说明了很多。 两年后,1932年的冬天,她被补选为汤原中心县委委员。一个女人能在那时走到县委层级,实属不易。但她没时间去享受什么光环,1933年秋天的“鹤立岗七号屯惨案”,让她真正失去了退路。那一次,12名党员和革命志士惨遭杀害。裴成春侥幸活了下来,却拉着牺牲烈士的遗孤李在德,上了山,从此走上了武装抗日之路。 这里要停一停。很多人可能觉得“上山打游击”是一句简单的话,可背后意味的是啥?就是把生死交给了命运。那一年,她31岁,带着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没衣没食,没枪没弹,却偏要去和日寇对着干。 1934年,她跟着戴鸿宾、李凤林一起智缴了伪自卫团的枪械,才算有了点像样的武装力量。之后她又受命组建汤原游击队被服厂。别小看这个厂子,在抗联条件那么艰苦的时候,能有衣服穿,能有军需保障,就是战斗力的保证。她从伐木搭房,到组织生产,亲力亲为,大家都说有她在心里就稳。 战士李小凤的回忆很生动。小凤才十二岁,跟着部队东奔西跑,本来该是个孩子,可她见到裴大姐时,就觉得那就是“妈”。建被服厂时,裴成春和李在德拉锯放树,那动作利落得很,树一棵接一棵倒下。小凤看得目瞪口呆。要知道,她是个农村妇女,不是什么训练有素的工匠,可在抗联的环境里,她硬是学什么会什么,撑起了整支队伍的后勤。 还有一次,两名小姑娘遇上了野猪群,吓得直跑。要不是裴大姐和李在德开枪赶走,还打下两头野猪,后果不堪设想。野猪肉成了大家难得的改善。留一头自己吃,一头送给前哨部队。男战士们乐得直说:“好久没闻到肉味了。”这种细节,才让人真切感受到抗联生活的艰难和不易。 1937年冬天。被服厂临时改成了后方医院,二十多个伤员被送来。厂子里的粮食本来就不多,可裴成春和战友们硬是把仅有的一点粮食留给伤员,自己去挖野菜、剥树皮充饥。伤员们看着过意不去,不肯吃,可她就像劝孩子一样:“你们负伤了,要养好身体。咱们这些人身体棒,吃草根树皮没啥事。”伤员们一边流泪一边吃饭。 她不是一个会喊口号的人,可她的行动就是最有力的口号。她既是厂长,也是“大家长”。有人说,她一生没做过母亲,可却用母爱温暖了整个队伍。战士们挨饿,她宁可饿自己;伤员受苦,她想尽办法让他们撑过冬天。 她没有留下任何一张照片。可她留在战友心里的形象,分量却比任何影像都重。李敏(小名李小凤)后来回忆,说她喊裴大姐为“妈”,一点也不过分。她把母亲、大姐的角色都担起来了。 更让人心疼的是,她的三个弟弟,也都在抗日战场上先后牺牲。四兄妹,全部献身。今天人们说“满门忠烈”,就是最恰当的评价。 裴成春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条路?如果她当年没有拉着弟弟们参训,如果她在“七号屯惨案”后选择躲起来过日子,或许能活得更久一些。但历史没有假设。她清楚自己的选择意味着什么,却依然往前走。那是因为,她心里已经有了更大的东西——国家民族的存亡。
抗联大姐裴成春 裴成春这个名字,很多人第一次听说,心里可能会有点陌生。但在东北
青史微言
2025-08-19 14:46: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