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错校区,三年都在路上 每天多睡一小时,还是多省一千块? 江苏师大研一新生报到那天,张悦拖着箱子站在分岔口:左边云龙,右边泉山。她选了云龙,因为“市中心听起来很香”。结果第一学期,她6:30起床,7:10冲进图书馆,还是排在第127号。宿舍四人间,转个身都能撞桌角,夜里隔壁打游戏的吼声穿墙而过。外卖确实三分钟到楼下,可钱包也三分钟见底。 同门的李浩被分到泉山。新宿舍上床下桌,独立卫浴,实验楼就在宿舍后头。他8:00起床,8:20到教室,还能顺路买食堂两块钱的豆浆。缺点是进城看展得倒两趟公交,单程一个半小时。为了省钱,他把娱乐活动改成夜跑绕湖,半年瘦了十斤。 学院决定命运:数学、语言学留云龙,其余打包泉山。有人为了离导师近,主动申请换院;有人为了宿舍条件,宁可每天通勤。三年后,张悦说,如果再来一次,她选泉山——省下的两小时睡眠,比一杯喜茶更治愈。李浩却想搬去云龙——实验设备再好,也抵不过市中心的一场livehouse。 校区不是终点,是预算表:你愿意拿时间换便利,还是拿便利换时间?把账算清,再签字。
所以最后校长选了哪个凳子啊?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