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把第二次演练的画面放出来,很多人先盯着“有没有四代重坦”。答案很直白:排头还

天天纪闻 2025-08-19 15:18:10

央视把第二次演练的画面放出来,很多人先盯着“有没有四代重坦”。答案很直白:排头还是99A。十年前是它,如今还是它。有人失望,说怎么还不换代。我倒觉得,这恰恰说明陆军心里有数——真正的变量,不在钢板厚了几毫米,而在电磁谱上先亮起的那束“看不见的火”。   99A这款坦克从2014年正式亮相到现在,已经服役了十年。它的设计初衷就是要成为“信息化坦克”,全车融合了火力、机动力、防护力和信息力。主炮是125毫米滑膛炮,能发射多种炮弹和炮射导弹,打击手段多样。   动力系统是1500马力的新型柴油发动机,公路上能跑到80公里每小时,越野也有6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防护方面,除了复合装甲,还独门配备了大功率激光压制系统,能干扰敌方的激光观瞄设备和反坦克导弹,同时还有主动激光自卫武器和激光告警装置。   更关键的是,99A的信息化系统能实现战场感知、态势共享和协同攻防,车组人员在车内就能看到整个战场的实时动态,和其他作战单位无缝配合。这些性能放到现在,依然能打。   那为啥还不换四代重坦呢?首先,四代重坦的技术还没完全成熟。就拿美国来说,他们从80年代就开始琢磨四代坦克,到现在还在搞“可选有人驾驶坦克”项目,提出了轻型、中型、重型三种方案,有的用130毫米主炮,有的甚至想用电磁炮,但到现在也没个准信儿。   俄罗斯的T-14虽然号称四代坦克,但造价高达1000万美元一辆,而且可靠性还有待检验。中国自己也在研发四代坦克,从网上流传的照片看,可能采用无人炮塔、双人制车组、主动防御系统,甚至可能配备105毫米主炮或者电热化学炮,但这些都还在测试阶段,离大规模部署还有段距离。在技术没完全吃透的时候急着换代,反而可能出问题。   其次,陆军的战略重心变了。现代战争早就不是单纯拼钢铁和火力的时代了。2024年特拉维夫电网瘫痪事件就很能说明问题:20万美元的无人机集群,愣是穿透了几十亿美元的防空体系。这背后靠的是什么?   是对电磁频谱的控制。在电磁频谱这个战场上,谁能先发出那束“看不见的火”,谁就能掌握主动权。陆军显然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这些年一直在苦练“电磁功”。   更重要的是,陆军在演练中越来越注重电磁频谱的运用。像陆军某旅和友邻部队搞的陆空对抗训练,就专门设置了强电磁干扰的场景,让部队在“电磁迷雾”中练侦察、练通信、练打击。这种训练的目的,就是要让部队在未来战场上,能在电磁频谱的争夺中占上风。   再往深了说,这其实是战争形态的转变。以前打仗,讲究的是“发现即摧毁”,现在更讲究“干扰即瘫痪”。美国在《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里就提出,要构建“导弹武器、电磁武器、信息武器”三位一体的打击体系。   中国陆军也在往这个方向走。比如,新型的电子对抗装备能干扰敌方的通信、雷达、导航系统,让敌方变成“瞎子”“聋子”;信息武器能攻击敌方的网络,让敌方的指挥系统失灵。   这些手段比单纯增加坦克的装甲厚度更管用。就像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队虽然整体处于劣势,但通过把握局部电磁频谱的控制权,成功击落了美国的F-117隐身战斗机。这说明,在电磁频谱这个战场上,技术优势不一定能完全决定胜负,关键是要会用、用得巧。   还有一个现实因素是成本。四代重坦的造价太高了。德国的KF51“黑豹”坦克一辆就要400万美元,俄罗斯的T-14更是高达1000万美元。相比之下,升级现有的99A就划算多了。   通过加装主动防御系统、升级火控计算机、强化数据链,99A的战斗力能得到显著提升,而且成本只是四代重坦的零头。美国的M1系列坦克就是个例子,从M1A1到M1A2SEPV3,通过不断升级信息化系统和防护能力,到现在还在服役,而且战斗力依然不俗。   有人可能会问,那四代重坦就不重要了吗?当然不是。四代重坦代表着未来坦克的发展方向,无人炮塔、智能火控、更强的防护和火力,这些都是趋势。但在技术还不成熟、成本还降不下来的时候,硬着头皮上四代重坦,反而可能拖累整个陆军的现代化进程。   就像美国的“未来战斗系统”,因为技术难度太高、成本太离谱,最后只能下马。中国陆军显然吸取了这个教训,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继续升级99A,让它在现有战场上保持威慑力;另一方面稳步推进四代重坦的研发,等技术成熟了、成本可控了,再大规模列装。   其实,这种思路在其他领域也能看到。比如海军,中国在发展航母的同时,也在不断升级驱逐舰、护卫舰的信息化和防空反导能力;空军在研发隐身战机的同时,也在对三代机进行现代化改造。   陆军的选择是基于现实考量和战略眼光的。在技术还不成熟、成本还太高的时候,盲目追求装备换代并不是明智之举。相反,通过升级现有装备、强化电磁频谱战能力,陆军既能保持当前的战斗力,又能为未来的战争做好准备。    

0 阅读:313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