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即将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2017年,马伟明的一句话在国际上炸开了锅。他说,美国航母的电力推进系统还停留在“中压交流”,而中国已经用上了更先进的“中压直流”。 这话一出,美国那边不少人不服气,觉得这是中国在“吹牛”。可谁也没想到,短短七年过去,福特级航母的命运,竟然一步步走向了马伟明当年的“预言”。 福特号,这艘号称“代表未来”的航母,造价超过170亿美元。从项目启动到正式服役,不仅时间一拖再拖,问题还层出不穷。 最关键的电磁弹射系统,设计时说能连续弹射4000多次不出故障,可现实却啪啪打脸——181次就出毛病。 先进拦阻装置也不给力,水涡轮磨损严重,软件系统频频报警。连最基本的武器升降机,11部里只有2部能正常运行,这样的状态别说打仗了,连日常训练都难以维持。 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在2024年年中发布的报告指出,福特级航母的技术故障率仍远高于预期,核心系统迟迟无法达标。 五角大楼原本要求2024年解决主要问题,但项目组没完成,现在最新的死线是2025年底前必须达到全面作战能力。 否则,国会可能会对后续舰艇建造进行预算冻结。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后续舰艇的进度。 肯尼迪号,原计划2025年交付,现在推迟到了2027年。企业号,工期整整拖了28个月。 而最让美军头疼的是,尼米兹号将在2026年退役,届时美军航母总数将跌破国会规定的11艘底线,降到10艘。这意味着,美军全球部署将出现明显断档。 问题到底出在哪?不是某一个零件,也不是某一条生产线,而是整个体系出了毛病。福特级航母一次性引入了11项高新技术,没有一项是成熟的。 设计团队太过激进,结果搞得像在“边造边试”。供应链也撑不住了,75%的关键零部件只靠一个供应商。 疫情一来,大量中小企业倒闭,特种钢材交付延迟3年起步。 纽波特纽斯船厂早已失去重装能力,全美能造航母级钢材的厂家只剩两家,产能还不到巅峰时期的三成。 更麻烦的是人。美国造船厂的焊工平均年龄已经55岁,年轻技术工人不到5%,拿到焊接认证的新人锐减68%。 这是典型的“工业空心化”后遗症。技术再先进,没有人操作,也只是纸上谈兵。 反观中国,路径就稳很多。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福建舰,步步为营。 福建舰2025年已经完成第八次海试,电磁弹射系统运行稳定,没有出现重大故障,年底前服役几乎是板上钉钉。 马伟明团队的“中压直流”技术比美军的“中压交流”效率高出30%,系统稳定性也更好,关键是自己掌握核心技术,不用看别人脸色供货。 从战略角度看,这一来一回的对比非常直观。2024年红海危机爆发时,美军“艾森豪威尔号”被迫滞留中东整整八个月。 西太平洋没有一艘美国航母值班,解放军在台海和南海举行多次实战演练,美军完全无力应对。航母一旦断档,所谓的“全球介入能力”就成了空谈。 而与此同时,中国正在悄悄推进核动力航母建设。2023年,大连造船厂公开招标舰载核反应堆的辐射监测系统。 中国海军政委在采访中明确表示,“技术上没有瓶颈,按照计划推进”。这意味着,中国的第四艘航母很可能将实现核动力突破,进一步缩小与美军的差距。 回过头来看马伟明那句被质疑的话,不但没“吹牛”,反而说得太准。他指出的问题根本不只是电力系统,而是美国整个军工体系的问题。 一方面技术冒进,一方面工业基础萎缩,最后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想快,越走不动。 航母不是一艘船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管理、战略能力的集成体现。 福特级的问题,不是某个工程师的失误,而是美国军事工业深层结构性危机的缩影。预算越高,问题越大。 福特级四艘加起来,已经花了超过500亿美元,但真正能用的,连一艘都没彻底解决战斗力。 从2020年到2025年,美军不断推迟交付计划,国会不断追加预算。可每一次修正计划,都像是给一个病人换药,但不动手术,病根永远在那。 而中国的航母建设,则像是中医调理,慢是慢了点,但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走到了前面。 福特级成为“烂尾工程”,不再是嘲讽,而是现实。马伟明的那句预言,正一步步变成美国海军最不愿面对的现实。 信息来源: 《每用400次就会出故障!新航母电磁弹射系统缺陷令美海军头疼》——参考消息
印媒:中国海军正在建造“最大的”航空母舰 一艘排水量超11万吨的巨型航母悄然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