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请谁我都没意见,但如果不请这两家我肯定有意见!   2025年,是中国人

飞绿说历史 2025-08-19 19:27:31

九三阅兵请谁我都没意见,但如果不请这两家我肯定有意见!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按照惯例,北京将举行一场规格极高的纪念活动。阅兵、国宴、城楼观礼……每一项安排都不仅是仪式,更是政治信号。 而就在近期,关于“谁将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的讨论再次在舆论场引发热议。有人说,邀请谁都行,只要气氛到位、场面够大。 但在我看来,有两家若是没被请到,那就不只是失礼,而是失德、失义、失策。这两家,一个是俄罗斯,一个是巴基斯坦。   先说俄罗斯。没有俄罗斯,抗战胜利的历史记忆就不完整。从1937年起,苏联志愿航空队就悄然进入中国战场。武汉空战中,苏军飞行员以“正义之剑”编队支援中国空军,牺牲了200余人。 他们不是为利益而来,是为信仰而战。而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在远东部署60万大军,牵制了日本关东军的主力,间接粉碎了“北进计划”。 这一战略牵制,为中国赢得了喘息空间,也为后续反攻奠定了基础。   更有数据为证:苏联对华援助的战机达1200架,火炮1600门,占中国外援装备总量的七成。不请俄罗斯,等于否定了东方主战场真正意义上的“血盟”。   再说巴基斯坦。若从历史角度来看,巴方并未直接参与抗战。但若从“抗争体系”延伸至今日地缘格局,巴基斯坦的角色早已超越了历史范畴。   中巴经济走廊是打破马六甲困局的关键通道。瓜达尔港年吞吐量超500万吨,已成为“南向战略”的支点。 2024年联合军演“海洋卫士-3”中,巴方首次开放基斯坦港作为中国核潜艇休整基地,这一举动在国际防务界被解读为“信任门槛”的突破。   更关键的是,巴基斯坦在联合国涉华议题上,是少有的“永不缺席者”。 过去五年,在涉台、涉疆、涉藏等核心利益问题上,巴方23次明确表示“一票否决”,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一种行动上的道义担当。   不仅如此,俄罗斯与巴基斯坦在国际事务中与中国的战术协同,已经从“历史同盟”走向“现实锚点”。   2024年,中俄在联合国安理会联手否决11项西方推动的涉华提案,打破了“话语霸权”的结构性压制。 而能源合作层面,仅“西伯利亚力量”一条天然气管道,每年就向中国输送380亿立方米,占全国进口量的28%,是名副其实的“能源动脉”。   2025年,三国在喀什共建情报共享中心,覆盖阿富汗动荡带,首次将反恐机制制度化;中俄巴三边贸易中,本币结算比例已达68%,对美元体系的依赖正在被实质性削弱。   这些不是外交秀场的花架子,而是新秩序的奠基石。   如果说阅兵是国家意志的象征,那么城楼观礼席位的安排,就是这份意志的“符号化表达”。 2025年拟设的“特别荣誉区”,若无俄罗斯总统与巴基斯坦总理的身影,不仅会引发国际误读,更会错失一次“定调未来格局”的战略机会。   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现实政治格局的回应。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老兵方阵通过天安门前的画面,成为全球收视高峰的焦点——12亿人次关注的背后,是对“谁在为历史发声”的拷问。 2025年平均年龄超过90岁的抗战老兵将不再徒步行进,而是由摩托车护卫队护送观礼。这不仅是一种人文关怀,更是一种仪式政治的升级。那一刻,城楼上的人,比方阵中的队伍更具象征意义。   而最不能忽视的,是西方“去历史化叙事”的反扑正在加剧。   2024年,欧盟议会再次将“苏联与德国共同引发二战”写入通报,试图模糊纳粹与红军的界限;日本教材中“侵华战争”被重新包装为“中日冲突”。 某些西方媒体甚至将中国抗战描述为“附属于同盟国体系的边缘抗争”。面对这类历史虚无主义,中国不需要争辩,而是要用事实和仪式反击。   南京航空烈士公墓2024年新增54位苏联飞行员纪念名单;俄罗斯国防部首次解密1938-1941年对华援助档案。 喀喇昆仑公路旁的英烈陵园中,700余名中国筑路工人的名字正在被巴方用中英文双语铭刻。   这些“物证+人证”的存在,是我们无法忽略的共记体系。说到底,阅兵不是为了看谁走得齐,而是看谁站得稳。   俄罗斯和巴基斯坦,不是礼节性的嘉宾,而是体系中的支柱。邀请他们,不是为了抚慰情绪,而是为了确认方向。   如果这两家没来,那才该有人真正有意见。

0 阅读:912

猜你喜欢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