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的真相,千万不要过度共情你的孩子 许多父母以为,倾注全部情感去感受孩子的每一丝情绪,才是真正的爱与教养。 孩子一哭,你就心如刀绞;孩子一闹,你就焦虑不堪;孩子受一点挫,你比ta更早崩溃…… 你以为这叫“共情”,但这其实是一场漫长而无声的情感消耗,既拖垮自己,也束缚了孩子的生长。 过度共情,大多可能是一种越界。 真正的共情,是理解与陪伴,而不是替代性承受。不少父母不知不觉活成了“情绪救火员”。 孩子摔倒了,还没哭出声,自己先心疼得不得了; 孩子被老师批评一句,你比ta更愤愤不平、彻夜难眠; 甚至孩子自己都没在意的失败,你却反复咀嚼、难以放下。 心理学中把这称为“情感卷入过度”, 你以为是在帮孩子扛住世界, 实则是在阻止她/他学会自己面对风雨。 你不是在共情,而是在投射自己的焦虑。 很多时候,父母的过度反应,并非源于孩子的真实痛苦, 而是来自自己内心的恐惧,“我怕他/她吃亏”“我怕他/她不行”“我怕她/他将来过得不好”。 于是,一点点小挫折被放大成灾难片, 普通的情绪波动被处理成紧急事件。 你给的或许不是支持,而是沉重的心理暗示: “这个世界很危险,你一个人不行。” 孩子需要的是容器,不是镜子。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抱持环境”—— 父母应像容器一般,承接孩子的情绪,却不过度反应。 孩子哭的时候,你安静地陪; 孩子失败时,你稳稳地接住; 孩子愤怒时,你不随之情绪爆炸。 你的平静,才是ta学会情绪调节的底色。 过度共情,反而像一面放大情绪的镜子, 让孩子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窄、越来越敏感。 不过度共情,不是冷漠,是留白。 真正有力量的养育,是“在场却不入侵”。 让孩子去经历属于他们的微小挫折: 一次没考好、一次被朋友拒绝、一次愿望落空…… 你不用急着替ta难过,更不用立马替ta解决。 把情绪的责任还给孩子, 信任ta有自己的韧性与智慧。 你的不过度参与,才是孩子学会情绪自理的开端。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父母倾尽情绪去填满孩子,而是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滋养另一个灵魂—— 不必相同,不必重叠,不必共生。 健康的爱,有温度,也有边界。 你得先是情绪稳定的大人, 孩子才能成长为心绪自在的人。 最终,养育的终点不是呵护ta一生不受伤, 而是让ta有能力: 在风雨中站稳,在挫折中复苏, 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走得踏实、从容、明亮。#过度共情父母# #家长要理解共情#
养育的真相,千万不要过度共情你的孩子 许多父母以为,倾注全部情感去感受孩子的每一
幽篁弄影意悠长
2025-08-19 20:10: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