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如何评价姜子牙?在毛主席的读书生涯中,古典文学名著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封神演义》便是其中之一。尽管他对《封神演义》的研读程度不及《三国演义》《红楼梦》,引用频率也不像《西游记》《水浒传》那般高,但他对这部书有着独特且深刻的见解。 1939年7月7日,华北联合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彼时学校即将迁到抗日根据地办学。应校长成仿吾的邀请,毛主席前来为师生作报告,主题是号召大家“深入敌后,动员群众,坚持抗战到底”。在演讲中,毛主席展现了他特有的旁征博引风格,提到了《封神演义》里的情节:“当年姜子牙下昆仑山,元始天尊赠了他杏黄旗、四不像和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出发上前线,我也赠给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姜子牙得到的这三样法宝,在封神故事中助他一路降妖除魔、完成封神大业。而毛主席将其巧妙引申,指出共产党在长期斗争实践中总结出的这三条宝贵经验,犹如三件法宝,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统一战线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起广泛的革命同盟;武装斗争是反抗压迫、夺取政权的有力手段;党的建设则确保了队伍的先进性和战斗力,为前两者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通过这一形象比喻,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根本经验被凝练地概括出来,深入浅出,令人印象深刻。 姜子牙在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据《史记》《战国策》《吕氏春秋》等史籍记载,他祖上曾是尧舜时期的重臣“四岳”之一,其先祖因在大禹治水时立下大功,被封于“吕”或“申”,成为诸侯国。然而,到姜尚出生时,家道中落,沦为庶人。他尝试过多种途径施展才华,曾为纣王服务,但因纣王无道,选择离开;又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却报国无门。直到听闻姬昌礼贤下士,才前往渭水垂钓,等待时机。 当时周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节点。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带领周人迁至周原后,周国实力迅速壮大,但也引发了商周矛盾,姬昌的父亲季历被商王文丁杀害。姬昌即位后,急于报仇,却因实力不济,兵败被俘,后靠贿赂纣王才得以获释。就在姬昌寻求突破时,在渭水遇到了姜子牙。一番交谈后,姬昌认定姜子牙就是能帮助周国成就霸业的国师,将其带回并拜为太师。 毛主席对姜子牙辅佐姬昌的这段历史十分关注。姜子牙为姬昌制定了一系列战略,其中包括认清商周实力差距,采取韬光养晦之策。他建议姬昌恭顺事商,麻痹纣王,比如在周原建造商朝宗庙、主动进攻背叛商朝的诸侯、大兴土木显示胸无大志等。同时,对内推行善政,改善民生,搜罗人才;对外通过献地请求纣王废除“炮烙之刑”,树立威望,还成功处理了虞、芮两国的争端,使众多诸侯国纷纷归附,为周国赢得了政治上的优势,打通了东征灭商的道路。毛主席从这段历史中看到,一个正确的战略决策和领导者的智慧对于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毛主席提到“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这是他对《封神演义》中武王伐纣战争的一种解读。他肯定了这场战争的正义性,认为其带有“人民战争”的色彩,尽管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有着本质区别,但都体现了人民追求正义、反抗压迫的意志。姜子牙辅佐武王推翻纣王统治,顺应了民心所向,如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为了让人民摆脱压迫,获得民主自由。 此外,毛主席还通过《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来警示现实。比如申公豹,他总是倒行逆施,妄图扭转历史潮流,最终落得可悲下场。1939年12月9日,毛主席在延安各界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周年大会上指出,在抗战阵营中,有一些人就像申公豹,脸朝前,眼睛却专门向后看,千方百计把中国拉向倒退,这些人就是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反动势力。 毛主席对姜子牙及《封神演义》的点评,不仅仅是对历史故事的简单回顾,更是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从古人的智慧和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汲取养分,为中国革命事业提供启示和借鉴。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让古老的故事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广大干部群众理解革命真理、坚定革命信念提供了生动教材。
#毛主席书信手迹##怀念领袖毛主席##品鉴毛主席书法#这封珍贵的行草书法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