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一位西方记者采访毛主席,问了一个让众人为难的问题,“主席先生,新中国建立

飞绿说历史 2025-08-19 20:27:37

有一次,一位西方记者采访毛主席,问了一个让众人为难的问题,“主席先生,新中国建立后,您取消了之前与我们西方国家签订的一切条约,这是不是有点不讲道理啊?” 这不是段子,这是历史中真实发生的一幕。1950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一位来自英国《泰晤士报》的资深记者。对方话锋直指核心:“主席先生,新中国为何单方面废除了与西方国家签订的全部条约?这是否违背了国际法精神?” 这个问题,不仅尖锐,而且在当时的国际舆论场上几乎无人敢公开回应。它触及的,不是某一份协议的技术问题,而是整个国际秩序正当性的根基问题。 面对这一“难题”,毛泽东并没有回避。他的回应简洁有力:“你们当年拿着大炮、军舰、租界和鸦片逼我们签的条约,今天我们不承认,这正是讲道理。” 一句话,把西方所谓“契约神圣”的逻辑反手变成了殖民侵略的铁证。说白了,这场看似法理交锋的背后,其实是两个世界观、两种秩序、两套正义标准的较量。 西方强调“条约不可违”,但从清朝1842年签下《南京条约》开始,到1949年前,中国与列强签署的487份条约中,有超过三分之二是在军舰威胁与战败胁迫下达成的。 换句话说,那不是条约,是战利品。而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系统性地向世界宣告:“不平等的条约,没有法律效力。”这不是情绪宣泄,而是一次深刻的法理革命。 早在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52条正式确立“条约若因武力胁迫达成则无效”这一原则前20年,中国就已经率先在实践中确立了这一国际法理念。 1950年2月,周恩来主持成立“条约清理小组”,调阅并审查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签署的所有外交文书。在对487份条约完成逐项分类后,按照“主权丧失程度”将其分为三批废止。 首批即为《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天津条约》等核心不平等文本,随即向各国驻华使馆通报,宣布废约生效。 在整个过程中,毛泽东始终强调一个判断标准:“看这份条约是不是建立在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奴役、被出卖的基础上。” 这不是对抗国际法,而是推动国际法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这场废约行动并未引发国际社会的普遍抵制,反而在亚非拉世界引发强烈共鸣。 1955年万隆会议上,印尼、印度、缅甸、埃及、加纳等国的代表纷纷引用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先例,作为自身摆脱殖民束缚的法理依据。 就连《纽约时报》在1956年也不得不承认:“毛泽东政府对旧条约的否定,正在成为第三世界国家集体行动的法理支点。” 换句话说,中国用废除条约的行动,为去殖民化浪潮提供了理论武器。而毛泽东在面对西方记者时的那句反问:“你们讲的道理,是对你们有利的道理。 我们讲的道理,是对全世界被侵略国家的道理。”不仅是政治修辞,更是对19世纪以来国际秩序结构的系统性反击。 西方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在历史上不过是“强者制定规则、弱者被迫签约”的遮羞布。 从“文明标准论”到“条约体系合法化”。 殖民主义者通过规则包装统治,塑造了一个只服务于权力结构的“伪正义体系”。而新中国破除了这一虚伪体系,不是靠大炮,而是靠法理、靠政治意志、靠人民意志。 这才是真正的“国际法革命”。今天再回头看,不难发现,废除不平等条约不仅是对历史的清算,更是对未来国际秩序的预设。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正是在废约运动之后正式提出,并被写入中国与世界各国签署的双边与多边协议中。 与过去“弱国签订屈辱条约”不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协议更强调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平等磋商。这种制度安排,本质上是对“毛式废约精神”的现代延续。 而当今世界,那些仍在打着“规则”旗号对别国实施制裁、干涉、审判的西方大国,依然在用19世纪的帝国逻辑维系自身利益。 2023年,美国对中国实施的“长臂管辖”制裁项目高达398项,涵盖芯片、能源、金融、航运等多个领域,实质上是新时代的不平等条约在变种形态下的回潮。 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应重读毛泽东当年对西方记者的那场“答问”。他不是在回应一个记者的问题,而是在为整个第三世界争取未来的发言权。 他不是在拒绝一纸条约,而是在重新定义什么叫“国际正义”。他不是“不讲道理”,他是在提醒世界:如果道理是用炮舰制定的,那就不配被称作“规则”。 今天,我们仍在与旧秩序的残影博弈。但与1949年不同的是,我们不再孤身一人。毛泽东当年那句“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不仅是一国宣言,更是一种历史立场。 而这立场,从未过时。

0 阅读:55

猜你喜欢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