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近日表示,菲律宾人尚未为风暴以及随之而来的洪水和山体滑坡做好充分准备。 地处西太平洋台风带中心的菲律宾,每年平均遭受20次以上台风袭击,气象数据显示,仅2025年7月就有“韦帕”“卡里纳”等5个台风过境,其中7月27日“韦帕”引发的山洪导致130万人受灾,农业损失超1.04亿美元。 然而灾害频发并未催生系统性解决方案,2024年国家减灾委的灾害应急基金仅200亿比索(约3.6亿美元),世界银行报告指出该国因腐败年均损失2000亿比索(约36亿美元),直接削弱了防灾基建投入。 萨拉·杜特尔特特别强调,当前应对模式仍停留在“灾后抢救”阶段,2025年9月热带风暴“恩腾”造成30万人受灾时,政府虽启动紧急援助,但受灾家庭领取的10,000比索现金补助(约180美元)仅够维持两周基本生活。 这种被动应对与日本等国的防灾体系形成鲜明对比:东京都政府每年投入200亿日元(约1.8亿美元)维护防洪系统,大阪市社区防灾演练频率达每年4次,建筑抗震标准普遍达到7级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菲律宾政府近期在防灾领域出现策略调整,2025年7月启动的“国家防灾韧性月”活动中,萨拉推动的“百万学习者与树木计划”已种植30万棵树用于水土保持,同时要求各社区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点。 但现实挑战依然严峻,吕宋岛关键农业区在2025年7月的洪灾中淤泥堆积达2米,清理工作预计持续3个月,直接导致当季水稻减产40%。 国际社会对菲律宾防灾能力的评估呈现两极,联合国减灾战略2024年报告肯定其台风预警系统覆盖率达85%,但透明国际2022年清廉指数显示,灾害资金挪用问题导致实际到位率不足60%。 这种矛盾在2025年7月的救灾行动中尤为突出:美国承诺的700万美元援助因物流延误未能及时抵达灾区,而日本提供的100万澳元防洪设备因缺乏维护人员未能发挥作用。 历史教训与现实挑战的叠加,迫使菲律宾必须正视防灾能力建设的紧迫性,从2013年“海燕”台风后启动的“零伤亡”战略,到2025年推行的社区防灾认证制度,这个群岛国家正在灾害循环中艰难寻找平衡点。 萨拉·杜特尔特近期强调:“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救灾物资,而是让每个家庭都清楚知道暴雨来临时该往何处撤离。”这或许指明了突破“初遇者困境”的关键所在。
再嚣张也无用!菲律宾警告中国:“如果中国还在黄岩岛附近驻扎解放军的话,菲律宾
【191评论】【14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