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德州陵县的大宗家村,有一座被当地人称为“保险院”的奇特建筑。这座占地8万平

波览历史 2025-08-20 00:17:47

在山东德州陵县的大宗家村,有一座被当地人称为“保险院”的奇特建筑。这座占地8万平方米的青砖大院,青灰色围墙高达六米,墙体预留射击孔,四个角楼既能瞭望又能防御,地下还暗藏储存军火的地窖。这座看似普通的地主宅院,却成为了抗日战争中一段传奇的见证者。   1939年3月,八路军115师第五支队在连续作战后进驻大宗家村休整。这支由曾国华支队长率领的队伍,因长期转战导致弹药匮乏,伤病员急需安置。   此时,年近七旬的地主宗子敬主动找到八路军,提出将自家的“保险院”作为临时据点。   这个决定在当时显得尤为特殊,在多数地主选择避战自保的年代,宗子敬不仅开放了自家宅院,还将囤积多年的500颗手榴弹和1万发子弹无偿提供给八路军。   日军很快侦知八路军的位置,1200名精锐部队携带山炮和骑兵迅速包围村庄。4月1日拂晓,战斗在“保险院”外围打响。八路军依托围墙和角楼的防御优势,与日军展开激烈巷战。   宗子敬的儿子们负责搬运弹药,孙媳妇甚至登上墙头协助射击,整个家族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战斗中。   当子弹即将耗尽时,宗子敬亲自带领战士们打开地窖,这批关键时刻的补给让八路军重新掌握主动权,最终击退日军进攻。   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成功,更折射出抗战时期社会阶层的深刻变化。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八路军在敌后广泛开展统战工作,争取包括地主在内的各阶层支持。   宗子敬的选择并非偶然,他早年目睹日军暴行,深知“国破则家亡”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八路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和亲民作风,让他看到了不同于旧军队的希望。   这种阶级立场的转变,在鲁南地区并非孤例:同期的万春圃等开明地主,也通过捐粮献款、提供武装等方式支持抗日,形成了“地主阶层分化”的特殊现象。   “保险院”的建筑设计在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其六米高墙可抵御轻型火炮,射击孔布局兼顾防御死角,地窖既能隐蔽伤员又能储存物资,这种设计理念甚至超越了同时期的普通民宅。   对比1941年黄崖洞兵工厂的防御工事,“保险院”虽规模较小,但因地制宜的设计同样体现了“以守为攻”的战术智慧。   战斗中,八路军利用围墙和角楼形成交叉火力,配合地雷和手榴弹,多次击退日军冲锋,充分展现了防御工事与战术运用的结合。   宗子敬的故事背后,是全民抗战的生动缩影。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论是八路军战士、普通农民还是开明地主,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抵御外侮。   宗子敬的“保险院”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堡垒,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不同阶层在国难面前的团结,也彰显了中国人民抵御侵略的坚定决心。   正如战后村民们传颂的:“宗老爷打开地窖的那一刻,不仅给了八路军子弹,更给了咱中国人挺直腰杆的底气。”   这场发生在“保险院”的战斗,最终以八路军歼敌500余人、成功突围告终。   宗子敬的义举不仅挽救了一支抗日队伍,更在当地引发连锁反应。此后数月,周边村庄的青壮年纷纷加入八路军,地主士绅主动捐粮捐物,形成了“军民团结如一人”的抗日热潮。   而那座坚固的“保险院”,至今仍矗立在大宗家村,用斑驳的弹痕诉说着那段全民抗战的热血岁月。

0 阅读:3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