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曾任国军18军军长的杨伯涛病逝,终年91岁,而在病逝之前,因病重连亲人都认不出来的他,仍“念念不忘”曾经的上司黄维。之所以会“念念不忘”,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杨伯涛看来,正是黄维这个“外行”,葬送了国军十二兵团。 主要信源:(《解放战争著名战役系列片》;《人民日报》——《杨伯涛同志逝世》) 杨伯涛九十一岁那年过世,生前是国民党十八军军长。 他晚年糊涂了,儿子叫啥都想不起来,但只要听见“黄维”俩字,眼神就亮起来,嘴里嘟囔“黄维是个外行”。 这话不是随便说的,根子扎在1948年那场淮海战役上。 那年头,解放军和国民党正死磕,蒋介石想扭转乾坤,调了一支号称“压箱底”的精锐去救火。 这支队伍叫第十二兵团,人马十二万,全是美式装备,火力猛得吓人。 司令官就是黄维,可当兵的一听这名字,心里凉了半截。 大伙儿原先盼着胡琏来当老大。 胡琏这人在部队有威望,能打硬仗,但白崇禧不喜欢他,蒋介石就派了亲信黄维。 黄维出身黄埔一期,德国留过学,算“正宗嫡系”,可当兵的不买账。 十八军军长杨伯涛第一个撂挑子,装病躲到医院。 兵团还没开打,自己人就斗上气了。 黄维不是草包,当年抗日战场上真打过几场漂亮仗。 1937年淞沪会战里,他带六十七师守罗店,日本人火力猛得像暴雨,兵力也占优,黄维硬顶了十几天。 罗店丢了又抢回来,抢回来又丢,他咬紧牙关不退。 打到最后,三个团长死了一个,重伤俩,连文书都端起枪上阵。 上海失守后,他掩护主力撤退,成了最后一批离开的。 报纸写他“忠勇可嘉”,蒋介石亲自接见送照片,还题字“培我将军惠存”。 原来他本名“悟我”,蒋写错了他也认,从此改叫“培我”。 1938年武汉会战,他又立功挡下日本俩师团。 这么个硬骨头,咋就成了“外行”?问题在打法上:他只会“扎硬寨打呆仗”,碰上小股日军行,可1948年再上战场,形势早变了。 解放军搞运动战,像中野和华野神出鬼没,围点打援溜得很。 黄维还照老一套,一板一眼地来。 更糟的是黄维五年没打仗了。 1943年后他改办军官学校,整天教学生,军事上的新招数半点没沾边。 他性格也倔,死脑筋,不懂变通。 杨伯涛跟他打第一天就不对付,心里直嘀咕这兵团要砸锅。 1948年底,黄维带着兵团东进救徐蚌战场,半路上被解放军包了饺子。 中野负责堵路,华野从后头抄。 中野人马少,装备差,但机灵;国民党这边火力强,本占上风。 杨伯涛眼尖,发现中野合围不严实,有缝可钻。 他劝黄维马上突围,说“解放军跑得脚底冒烟儿,咱们重火力在手一冲就穿”。 杨伯涛不是外行,他早年军校没毕业就当排长,一路干到军长,对十八军门儿清。 可黄维不点头不摇头,非说“等上头命令”,电报打给蒋介石一等几钟头。 宝贵时间耗光了,华野赶过来围死,窗口关上了。 黄维又改主意,挑廖运周打先锋单冲。 结果廖运周阵前起义带兵反水,防线撕出大口子。 兵团立马乱了套,中野华野合力绞杀。 最惨的是十八军,杨伯涛看着自家部队垮掉心如刀绞。 他自个儿也成战俘关进功德林。 据说在牢里吃饭要排队限量,杨伯涛排黄维前面满满一勺,到黄维时桶空了,连饿好几天。 真真假假难说,但兵团惨败黄维责任跑不了。 他指挥拖沓生硬,害了十二万人。不过也不能全怪他:他本来不想打仗。 那年九月黄维在武汉搞军校,美国顾问帮着建“军官大学”,他心想这差事能成百年大计。 蒋介石突然一纸调令派他上前线,黄维到南京见蒋求情,说离开前线久真不行,军校刚起步也重要。 可蒋甩一句“仗打不赢办啥学校”,他硬着头皮上了。 从这儿起黄维就带情绪,盼着早早完事回武汉,哪知一去不回头。 为啥非是黄维? 蒋介石这人用人就讲一条:听话。 黄维没后台不耍滑,让干啥就干啥。黄百韬、孙元良那些人精得跟猴儿似的,打仗活络但不服管。 蒋要微操全局就得靠“老实人”。 可战场瞬息万变,黄维那套请示报告慢半拍,耽误事儿。 国民党内部还稀碎:按蒋的计划,黄维南边冲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该从铁路南下四路合围。 但李弥、孙元良关了电台跑路,邱清泉也磨蹭。 蒋急得空投手令才回头,但晚了:黄百韬被歼,黄维围死,邱、孙也困在陈官庄动弹不得。 这盘棋输到底,不只黄维笨,更是制度乱派系斗的结果。 后来杨伯涛牢里蹲了半辈子,心结放不下,临死还念着黄维那句“外行”。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34年,国民党一高级将领在旷野上残忍枪杀500多个手无寸铁的红军战士,蒋介石
【10评论】【5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