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飞行员王柱书驾机歼敌,一时大意,投副油箱时误把减速伞给扔了,眼看敌机

史笔如刀 2025-08-20 12:09:41

1967年,飞行员王柱书驾机歼敌,一时大意,投副油箱时误把减速伞给扔了,眼看敌机就在眼前,他一个动作竟让他获得了一个一等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7年的夏天,海南岛的天空并不宁静,那天下午,战斗警报骤然响起,值班电话传来紧急指令,王柱书猛地站起身,飞行服和头盔几乎是在跑动中套上的。 他一路狂奔到停机坪,不到一分钟便钻进了歼-6的驾驶舱,发动机轰鸣着推送飞机起跑,信号弹划过天空,标志着一场真正的较量已经开始。 多年的训练让他对一切动作熟练至极,平日里三分钟的准备,这一次被压缩到极限,他明白,这种分秒必争并不是炫耀速度,而是空军生存的基本要求。 升空后,耳机里传来指挥员急促的声音,航向和高度一再调整,言语里透出紧迫感,王柱书心头一沉,这绝非普通的例行拦截。 蓝天之上,一个模糊的黑点逐渐显现,美军的F-4C战机映入眼帘,这是一款能突破音障的先进机型。 相比之下,他的歼-6并不占优势,但王柱书心里很清楚,硬碰硬比不过,只有靠战术和冷静才能争取机会。 他选择了最老练的办法,借助阳光的位置,将自己的身影隐藏在刺眼的光芒之后,敌机视线被干扰,根本察觉不到他正一步步逼近。 就在紧要关头,意外发生了,他打算抛掉副油箱来减轻负担,却一时手滑,按错了按钮,伴随一声轻响,减速伞被丢了出去,王柱书心里骤然一紧,这是飞机着陆时最重要的保障。 少了它,返航时极有可能无法刹住速度,直接冲出跑道,可此时根本没有退路,眼前的敌机还在侵入方向,任何犹豫都可能让它脱逃。 飞机在副油箱的拖累下显得笨重,机动性大打折扣,王柱书紧握操纵杆,耐心地调整航向,一点点拉近距离。 他压制住心跳,用瞄准光环套住敌机的尾翼,八百米,四百米,三百米,危险和机会同时逼近,再往前就是盲区,他必须抓住这唯一的射击窗口。 手指扣下炮钮,三门机炮同时开火,炮弹准确击中敌机尾部,火光在空中炸裂,炮弹耗尽,他立即示意僚机上前。 胜利带来的喜悦尚未散去,更大的考验接踵而来,王柱书驾机返航时,塔台突然提醒,他没有减速伞,这个事实他自己早已明白,但真正临近着陆时,问题彻底暴露出来。 飞机速度居高不下,跑道就在眼前,地面指挥急得直冒冷汗,如果强行降落,结局可能是毁机伤人,王柱书沉住气,没有硬碰运气,而是果断拉起机身,再飞一圈,重新调整姿态。 第二次进近时,他小心翼翼控制油门,逐渐降低速度,飞机稳稳触地,轮胎在跑道上摩擦出尖锐的声音,带起一股焦糊的烟味,最终在跑道尽头前停了下来。 这次任务的过程惊险到令人捏汗,一次误操作险些带来灾难,但王柱书用冷静和经验把失误化作战果,他击落了比自己先进得多的敌机,还在缺少减速伞的情况下完成安全降落。 战后总结时,所有人都清楚,操作失误本该受罚,但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才是更重要的品质,正因如此,他最终被授予一等功,僚机吕纪良也受到了表彰。 这场空战在当时引起强烈震动,面对技术差距,王柱书并没有被吓倒,而是靠战术、冷静和勇气赢得胜利,他的那声“咔哒”,不仅是一次失误的开端,更是一个转折的契机,没有退缩,才换来了四十秒的奇迹。 多年以后,人们回顾这段历史时,总会说装备在进步,但精神不能丢,王柱书当年用歼-6在蓝天守护领空,如今新一代飞行员驾驶着更先进的战机继续巡逻。 天空看似平静,其实背后是无数次惊险对峙,王柱书的故事,就像一枚镶嵌在蓝天上的勋章,提醒人们祖国的领空,从来不是谁想闯就能闯的地方,因为总有人在云端,用生命和热血筑起一道看不见的长城。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上观新闻——40秒击落美军战斗机、参与击落U-2侦察机...这些老兵的口述有多精彩? 齐鲁壹点——老有所为诠释初心 拳拳爱心凝聚希望

0 阅读:152

猜你喜欢

史笔如刀

史笔如刀

用文字雕刻历史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