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会谈上日程,谁的底线先破? “双普会”收场,泽连斯基进出白宫一圈,剧本忽然换了行当:美俄乌准备上桌谈。和过去的“飞来飞去、空手而归”不一样,这次连议程都定得像回事儿了。 白宫桌上摊开的不是情怀,是地图;能谈的不是愿望单,是谁先把哪块地从嘴里吐出来。 变数在基辅。过去两年,泽连斯基在主权问题上一口硬:战线退回1991年,克里米亚也得算账。如今换掉标志性的军绿,穿黑夹克、先谢四声,再表示“愿意与普京见面、领土可以谈”——姿态往下一放,信号已经足够清楚:不再把“寸土不让”当红线。 为什么松?因为战场把话说完了。俄军从仓促冒进,转入“苏罗维金防线”后,去年挡住乌军夏季反攻,前线基本稳住。后方军工开足、动员到位,弹药和人力不再捉襟见肘。 反观乌克兰,底子薄,消耗长,欧洲多年去工业化留下的军工空心化一览无余;美国援助在政治摆动里忽冷忽热,情报与星链“卡顿”的传闻不止,能到炮位上的东西越来越少。 春夏之交,俄军在苏梅、红军城方向重压,卢甘斯克已“整块拿下”,顿涅茨克所余皆是硬骨头;扎波罗热、赫尔松隔着第聂伯河对峙,难有大回旋。 莫斯科的算盘从未藏过:四州入俄+克里米亚,是对国内“赢”的交代。普京在与特朗普碰面后放了口风——乌军若撤出顿涅茨克,停火可以谈。 翻译一下:扎波罗热、赫尔松先冻结,顿涅才是当下价码。而这恰是基辅最难啃的一口。泽连斯基一旦点头,国内反对派(波罗申科、季莫申科那条线)和街头情绪会一起上来,政权承压不在战场,反在议场。 再看华盛顿。特朗普要的是“可见的和平成果”和“不可见的欧洲买单”。他公开不再坚持“先停火”,改口“边打边谈”——这与俄方节奏暗合,也符合他的商人式逻辑:战场继续制造筹码,谈判继续制造光环,安全保障交给欧洲做“第一道防线”,美国“提供大量协助”。好处归自己,成本往外摊。 欧洲想要的最简单:先止血再谈。问题在于,止血本身就是筹码,谁会白给?于是分歧固化: 基辅:要硬担保,不想丢地。 莫斯科:要既成事实,再谈包装。 华盛顿:要舞台与节奏,少掏真金白银。 欧洲:要停火和秩序,却握不住主导权。 现实冷酷:乌克兰的“能守多久”,不是靠声明,而是靠兵员、炮弹和电力系统的韧性;俄罗斯的“能压多深”,看的是战术推进能否啃穿堡垒群、后勤能否不断线;美国的“能拉多长”,看国内政治时钟;欧洲的“能撑多久”,看钱包与民意。四块表走得不齐,谈判就只能在战火声里推进。 接下来最可能的剧本:三方会上把“冻结线+安全包”捆在一起做交换——乌撤出顿涅的部分阵地,换来一揽子安全承诺与经济补给;扎波、赫尔松维持现状;北约门口挂上“长时间候场”的牌子。 看上去都有所得,但每一项都要冒险:基辅需吞下政治苦药,莫斯科要承诺“刹车”,华盛顿要写进“协助条款”,欧洲要把钱和军备真正放上去。 能不能成?取决于三件事: 战场再给不给俄方新的突破口; 泽连斯基能不能扛住国内舆情与政敌围猎; 特朗普能不能把“边打边谈”压成各方默认的唯一选项。 一句话,和平有戏,但不是温柔乡。那是一条用阵地、舆论和预算一起铺出来的窄桥。谁先眨眼、谁先掏钱、谁先担责,桥就往谁那边倾斜。 眼下只看得清三点:普京的底线写在土地上,特朗普的算盘写在选票上,泽连斯基的难关写在国内政治上。至于那场三方会,能否把“停火”从口号变成条款,先问问前线的炮声肯不肯。 参考资料:《 深入沟通边界问题,延续关系改善势头,中国外长访印3天引多方关注-中国青年网·新闻频道 》
三方会谈上日程,谁的底线先破? “双普会”收场,泽连斯基进出白宫一圈,剧本忽然
追史亦探今
2025-08-20 15:15:5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