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笑话 两代贪官的“奇葩传承” 年轻官员磕得额头通红,抬头时眼里闪着精光:“学生定当谨遵师训,把这‘刮地三尺’的手艺练得炉火纯青!” 老贪官捻着胡须笑了,指节叩着桌面:“光有决心不够。你可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百姓的油水就像堤上的蚁穴,看着细碎,积少成多才能成气候。去年我让粮铺掌柜每斗米多收三粒,看似不起眼,年底算下来,够你添三进宅院了。” 年轻官员连忙记下,又问:“那若是遇上硬茬,不肯轻易掏钱呢?” “哼,”老贪官呷了口酒,“韩非子早说过‘因势利导’。他若怕丢官,就查他账目;他若惜名声,就造他流言。前年李秀才告我贪墨,我反手说他调戏民女,你看他如今还敢吱声?对付百姓,就得学庄子说的‘与时俱化’,软的不行来硬的,硬的不行来阴的。” 酒过三巡,老贪官从袖中摸出个账本,拍在桌上:“这是我十年‘心得’,你瞧这页——收税时用小秤,放贷时用大斗,荀子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咱们虽不是君子,借物件发财的道理是一样的。” 年轻官员正看得入迷,忽听外面传来喊冤声。老贪官眼一斜:“慌什么?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咱们就‘先百姓之财而财’。让他等着,等我教完你‘拖延术’,再去让他把冤情‘折现’了来。” 说罢,师徒二人相视而笑,满室酒香混着铜臭,倒真应了那句“道不同,不相为谋”——只不过他们的“道”,从来只通向自家钱袋。 后来,老贪官终因贪腐过重被抄家,临刑前还对着监斩官喊:“我这手艺还没传完啊!”而那年轻官员,早已把“师门绝学”发扬光大,却在一次强征赋税时激起民变,被乱棍打死在县衙门口。 百姓们扒开他们的家产,只见账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搜刮的明细,旁注满了从古籍里抄来的“理论依据”。有老者叹道:“孔夫子说‘苛政猛于虎’,这两个蛀虫,比虎狼更狠!” 所谓的“奇葩传承”,终究成了祸国殃民的笑柄。那些被他们曲解的名言,原是劝人向善、治国安邦的箴言,到了贪官手里,反倒成了盘剥百姓的工具——这世上最可笑的,莫过于用智慧装点贪婪,用经典粉饰罪恶。
古代笑话两代贪官的“奇葩传承” 年轻官员磕得额头通红,抬头时眼里闪着精光
岁月解密师
2025-08-21 10:58:38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