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江青以“京剧革命”为名,将上海作为样板戏创作的核心基地,直接主导《智取威虎山》《海港》等剧目的剧本、音乐、表演等细节,要求作品必须遵循“三突出原则”,服务于特定政治需求。 于会泳则凭借其在音乐设计上的“突破性”贡献获得江青赏识。他在《智取威虎山》中首创“成套唱腔”,融合西洋交响乐与传统京剧板式;为英雄人物设计专属主题旋律,还将民歌、革命歌曲元素融入京剧,这些创新精准契合了江青对样板戏的政治要求,被其称为“我们的音乐家”,并在1975年被提拔为文化部部长,成为样板戏体系的重要执行者。 两人的合作体现了艺术创作对政治逻辑的服从,于会泳提出的“移山填海”理论,便是将艺术创新严格服务于革命主题的体现。这种合作下,样板戏虽在京剧音乐现代化、扩展乐队编制等方面有一定艺术探索,但也存在艺术个性让位于政治要求、人物塑造概念化等问题,甚至出现“高硬快响”的争议。 1976年后,于会泳因与江青的关联被定性为相关集团成员,其艺术贡献长期被遮蔽。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4点赞】
用户17xxx45
样板戏,好懂好听好看,好久不见啦,好想再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