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典[太阳]✍️升降散是中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方剂,出自清代杨栗山所著

飞翔说健康 2025-08-21 14:19:08

学习经典[太阳]✍️

升降散是中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方剂,出自清代杨栗山所著

经典剂量比例(出自《伤寒温疫条辨》)

蝉蜕1钱3g

僵蚕2钱6g

姜黄2钱6g

生大黄4钱12g

整体呈现“轻升重降”的比例(升散药物总量9g,降泻药物12g)契合“升清降浊”的核心病机。

用法与剂型

升降散的用法需根据病情灵活调整,传统有“散剂”与“汤剂”两种主流方式:

散剂(原书推荐):

将四味药共研为细末,混合均匀,每次取3-6g,用“黄酒或蜂蜜调服”(黄酒助药势、通经络,蜂蜜缓和大黄苦寒之性),每日2-3次;若病情较重(如高热、便秘),可加量至9g,用“葱白汤或薄荷汤调服”(增强疏散风热之力)。

汤剂(现代临床常用):

按经典比例取药,加水浸泡30分钟后煎煮:蝉蜕、僵蚕、姜黄先煎10分钟,生大黄“后下”(煎煮最后5分钟加入,避免久煎导致泻下力减弱),煎取药液200-300ml,分2次温服(饭后1小时服,减少对胃肠刺激)。

核心功效与中医理论依据

升降散的功效以“调节气机升降”为核心,兼顾“疏散郁热、通腑泻浊”,对应中医“气机阻滞、热郁内外”的病机(如外感风热未散、内生热邪阻滞、胃肠积滞等),具体可拆解为3层:

升清散郁:透散体表与上焦热邪

蝉蜕:味甘性寒,轻浮走上,能“透疹解表、利咽开音”,擅长透散体表郁热(如发热、皮疹、咽喉肿痛),同时可“息风止痉”(针对热邪引起的头痛、抽搐)。

僵蚕:味咸辛性平,能“祛风化痰、散结解毒”,既助蝉蜕疏散风热,又能化解体内痰热郁结(如咽喉异物感、淋巴结肿大),其“辛散”之性可推动气机上升,打破“热邪郁滞而不散”的状态。

降浊泻热:通泻胃肠与下焦积热

生大黄:味苦性寒,沉降走下,能“泻下攻积、清热泻火”,直接清除胃肠内积滞的热邪与糟粕(如便秘、腹胀、口苦),同时可“凉血解毒”(针对热邪引起的牙龈出血、皮肤疮疹)。

姜黄:味辛苦性温,能“活血行气、通经止痛”,其“辛散”可助大黄通泻,“行气”能调和气机(避免大黄泻下过猛导致气机紊乱),同时可“温通”防止寒药(蝉蜕、大黄)凝滞气机,起到“调和寒热”的作用。

升降相济:恢复全身气机平衡

整体配伍:蝉蜕、僵蚕“升阳散郁”(从体表、上焦透散热邪),大黄、姜黄“降浊泻热”(从胃肠、下焦清除积热),四药合用形成“升不助热、降不伤正”的循环——既避免热邪“郁而不散”(如单纯用寒药可能导致热邪被遏),又防止气机“升而不降”(如单纯用升散药可能导致热邪上冲),最终恢复“清阳升、浊阴降”的正常气机状态。

具体主治症状与临床应用

升降散的主治需紧扣“气机升降失常、热郁内外”的典型表现,无论是外感(如感冒、流感)还是内伤(如慢性咽炎、便秘),只要符合以下症状,均可辨证使用:

核心主治症状(必须具备2-3项)

全身表现:发热(体温可高可低,多为“寒热往来”或“午后发热”)、口苦、身重乏力(因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

上焦症状:咽喉肿痛、咳嗽痰少(或痰黄稠)、头痛(多为两侧或前额痛,与热邪上冲有关)。

中下焦症状:腹胀、便秘(大便干结,数日一行)、小便黄赤(热邪下注)。

体征:舌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浮数(外感)或弦数(内伤郁热)。

2. 现代临床拓展应用(辨证前提下)

外感热病:普通感冒(风热型)、流感、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表现为发热、咽痛、便秘时,可加减使用)。

皮肤疾病:痤疮(尤其是“红肿脓疱型”,因热郁毛囊,气机阻滞)、荨麻疹(风热型,皮疹鲜红、瘙痒剧烈,伴便秘)。

消化系统疾病:功能性便秘(热秘)、慢性胃炎(胃热型,表现为口苦、腹胀、反酸,伴大便不畅)。

五官科疾病:急性结膜炎(风热型,目赤肿痛、分泌物多)、鼻窦炎(热郁型,鼻塞、流黄涕、头痛)。

五、注意事项与禁忌(细节关键)

升降散虽功效全面,但因含“生大黄”(泻下)与“辛散药物”,需严格规避以下情况,避免副作用:

1. 禁忌人群:

孕妇(大黄泻下可能刺激子宫,姜黄活血可能引发流产);

脾胃虚弱者(表现为长期腹泻、食欲不振、舌淡苔白,大黄易加重脾虚);

体质虚寒者(表现为怕冷、手脚凉、大便稀溏,寒药可能损伤阳气)。

2. 用法禁忌:

大黄不可久煎(否则泻下力减弱,无法有效“降浊”);

不可过量服用(成人单日大黄用量不超过15g,过量可能导致腹痛、腹泻不止);

症状缓解后需及时停药(如发热退、便秘解后,需调整配方,避免损伤正气)。

3. 辨证要点:必须符合“热郁+气机阻滞”(如无热象(怕冷、苔白)或纯虚证(乏力、无食欲但无腹胀便秘),禁用升降散,否则会加重病情)。

总结

升降散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升降调气机,以散泻清郁热”,其配方虽简(四味药),但通过“升散与降泻”的配伍平衡,既能应对外感风热之“表郁”,又能解决内生热邪之“里滞”,是中医“调理气机”的经典代表方剂。临床应用需紧扣“热、郁、滞”的核心症状,严格辨证与控制剂量,方能发挥其“升降相济、邪去正安”的功效。

1 阅读:33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