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附近有绿茶餐厅吗?多年前,第一家绿茶餐厅走入消费者视野时,用“面包诱惑”和“绿茶烤鸡”等招牌菜和标志性的江南风餐厅装修迅速走红,成为许多人到杭州必打卡的一家餐厅,店门口时常大排长龙。此后,这家起源于杭州的江浙融合菜餐厅,以其融合口味和极高的性价比迅速在各地打开市场。
现如今,绿茶餐厅在国内已经有500多家门店,并且根据最新披露的盈利预喜信息得知,绿茶集团2025 年上半年预计实现经调整净利润2.47-2.54亿元,推测同比增长达到近40%。
大家都知道餐饮行业其实卷得厉害,而绿茶餐厅能有像这样亮眼的成绩和表现,这背后必然有独到的经营逻辑。那绿茶餐厅是怎么做到既能长期在中餐领域站稳脚跟,又能在国际化市场开枝散叶的呢?
我们就从人人都能接触到的菜单说起。绿茶餐厅虽然是根植于杭帮菜的江浙菜系,却并没有在口味上一成不变地死磕,而是打破传统菜系边界,选择了“融合菜”这条更宽的路。它的核心思路是:怎么让天南海北的胃,在一张桌子上都能找到“对”的那道菜? 这不仅需要持续的菜品研发创新,在保持特色和口味创新、传承经典与兼顾创意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也需要稳定的供应链和高效运营,确保不同门店味道不走样;更需要一套可复制的、高辨识度的空间美学(比如它运用传统山水画等中式审美打造的西湖盛宴、万松书院、龙井船宴、风清竹影等众多江南风主题用餐空间)和亲民定价策略(高性价比),形成极具竞争力的经营策略。
这套围绕“融合创新”建立起的极具市场适应性的模式,正是绿茶餐厅做“中餐常青树品牌”的底气。看它在香港的表现就明白了:7家店,单店月均200万港元的销售额,势头生猛,这绝非简单复制内地菜单。它在经典菜式口味基础上,还携手米其林星厨俞斌在菜单里加入“面饼酱香五花肉”、“葱香脆皮烤鸭”等本地化创新菜,广受香港食客好评,再次印证了其“融合创新”基因的强大适应力。更关键的是,人均150-170港元的定价,加上江南风中式审美用餐环境的延续,在香港动辄200+港元的同类餐厅面前,把“高性价比”这个核心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香港的成功,清晰地验证了绿茶餐厅经营模式的韧性与可复制性。无论是在三四线城市的密布,还是在香港的国际化适应性验证,再到即将出海到新加坡、泰国以及更多国家和地区,它用自己的变(融合创新)与不变(策略延续),巧妙解答了如何“做铺天盖地的生意”的难题。
当然,在如今这个中国餐饮品牌“出海潮”一浪高过一浪的阶段,我们对“出海”的期待已不仅仅是单纯商业版图的拓展,还包含了国人对“文化出海”的希冀。我们乐于见到绿茶餐厅这样的中国餐饮品牌,在把中国味道带到世界各地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式建筑艺术和装饰审美,在世界舞台上充分展现。在香港,绿茶餐厅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灵感和标志性自然景观元素的用心之处随处可见:限定菜品“笔墨酥香”“西湖雷峰塔”,店内的古装服务人员和悠扬的古筝乐声,以及装饰元素中的西湖游船、亭台楼阁和三潭印月形状的灯饰……在展示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将东方文化魅力潜移默化地传递了出去。
看到这样的中国餐饮品牌,带着独到的经营思路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吸引全球食客,这份骄傲显得尤为实在,也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