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河一战中,宋军欲让赵德昭继承皇位,导致赵光义开始重文轻武?   宋军在高粱河

震旭聊历史 2025-08-21 18:20:40

高粱河一战中,宋军欲让赵德昭继承皇位,导致赵光义开始重文轻武?   宋军在高粱河被辽军打得丢盔弃甲,赵光义本人屁股中箭,坐着驴车一路狂奔才捡回一条命。更要命的是当他生死未卜时,军中居然有人提议拥立太祖之子赵德昭继位。   这就像在赵光义伤口上撒盐——他本就因“烛影斧声”继位合法性存疑,如今武将们竟敢撇开他另立山头,这哪是打仗失利,分明是皇权根基在动摇!   战后赵光义干了两件事:一是把参与拥立赵德昭的石守信、刘遇等太祖旧将贬官夺爵,二是对着赵德昭阴阳怪气:“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赏赐也不迟”。这话就差指着鼻子骂“你想篡位”了,直接把赵德昭逼得自刎而死。   但要说高粱河一战是重文轻武的起点,那可就太小看赵光义的权谋了。早在他当开封尹时,就通过科举拉拢文人集团,登基后更是把“兴文教抑武事”刻进了大宋基因。他在位期间科举取士人数暴涨,太平兴国二年一次就录取500人,这些“天子门生”直接成了他制衡武将的利器。   高粱河之战不过是催化剂。战后赵光义彻底放飞自我:他给前线将领发“阵图”,要求必须按图打仗,连怎么扎营、何时冲锋都得听他遥控指挥。这哪是打仗?分明是让武将当提线木偶!更绝的是,他派文官当监军,甚至让宦官盯着武将,美其名曰“监督军务”,实则是把武将的一举一动都攥在手里。   在赵光义的统治下,武将的日子简直比黄连还苦。举个例子:名将杨业本是北汉降将,赵光义表面上“密封橐装,赐予甚厚”,实则派潘美当监军处处掣肘,最后导致杨业在陈家谷孤军奋战而死。这哪是用人?分明是把武将当炮灰!   更讽刺的是赵光义一边打压武将,一边又要靠他们打仗。雍熙北伐时,他给曹彬、田重进等将领发“平戎万全阵图”,要求把十万大军排成八个方阵,结果被辽军骑兵冲得七零八落。这种“纸上谈兵”的操作,活活把宋军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而赵光义的逻辑很简单,武将能打仗不假,但也能造反啊!看看五代十国那些节度使,哪个不是手握重兵就敢称帝?所以他宁可要听话的庸才,也不要有本事的刺头。他重用的文官如寇准、吕蒙正,哪个不是熟读圣贤书、对皇权俯首帖耳?   最绝的是他通过科举把天下英才都绑在自己战车上。太平兴国三年,他亲自殿试考生,还搞出“糊名法”防止作弊,表面上是公平取士,实则是让所有文官都成为他的“私臣”。这些文官上台后,自然会帮他打压武将,毕竟“文人相轻”的本性,在权力面前连亲兄弟都能出卖,更何况是武夫?   所以赵光义的这套操作,短期内确实稳住了皇权——终北宋一朝,再无武将敢像五代那样篡位。但副作用也大得离谱:文官集团越来越臃肿,武将越来越憋屈,最后闹出“狄青当枢密使被文官喷到抑郁而死”的荒唐事。更要命的是,当金国铁骑南下时,北宋的“百万雄师”居然连个像样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只能眼睁睁看着徽钦二帝被掳走。   高粱河一战只是导火索,真正让大宋走向“重文轻武”深渊的,是赵光义骨子里对武将的恐惧,以及他那套“宁要奴才,不要人才”的帝王权术。这种畸形的统治逻辑,最终把大宋变成了一只被拔掉牙齿的老虎——看着威风,实则一碰就碎。

0 阅读:19

猜你喜欢

震旭聊历史

震旭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