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500人的日军骑兵与只有300人的八路军骑兵相遇。敌军官手持望远镜,望着前方扬起的尘土:“八路一个都别想跑!”八路军骑兵团长笑了笑:“我有法子让鬼子有来无回!” 曾玉良这个人,出生在河南固始县一个穷苦人家,1918年那年落地。从小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13岁就投身红军,当起小战士。跟着队伍打仗,一步步从基层干起,经历了各种转移和作战。长征时候,他随军翻山越岭,面对追兵和恶劣环境,坚持下来,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到了陕北,继续在抗日一线拼杀。1937年八路军整编,他进了129师骑兵营。1940年调到冀南军区,当上骑兵团副团长,不久升正团长。他平时抓训练狠,教战士们骑马技巧,还学了些苏联骑兵的打法,提升了部队的机动性。曾率队在西北地区对付马家军,缴获了不少东西,让骑兵团名声渐起。他的对手小原一明,是日本陆军里的老将,早年从骑兵部队起步,1901年那支第4旅团组建时就沾边。日俄战争后,他参与训练,1939年在绥西打仗,指挥第13联队突击中国阵地。1942年,他领着独立混成第4旅团第26联队,在华北干侵略勾当,部队纪律严,装备好,专干抢掠的事。 1942年4月29日下午,冀南平原那块儿,八路军129师骑兵团护着军区机关转移。战士们刚经过几天行军,人马都累了,弹药也不多。日军第4旅团第26联队四五百人追上来,骑着高头大马,带着马刀和步枪。八路军团长曾玉良一看敌情,马上召集连长们商量。他让两个连的战士在前头摆阵势,看起来像要正面对冲。另外两个连带着十二挺机枪,藏在两边浅沟里。日军靠近时,前排八路军战士让开路,日军冲进来,机枪就从侧面开火。子弹密集扫过去,日军前头的人马倒下一片,后头的乱了阵脚,踩踏起来。八路军接着拔刀冲上去,砍杀溃散的敌人。整个过程就几分钟,日军死伤大半,只剩三十来人逃掉。这仗靠的是地形利用和火力突袭,扭转了人数劣势。 小原一明那支部队,本来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可这次栽了跟头。他后来把败因推到八路军用机枪上,说不合骑兵规矩。曾玉良那边,部队士气高涨,继续执行任务。但冀南反扫荡没完没了。次日凌晨,在吕洞村附近,又遇上日伪军。曾玉良带队掩护机关转移,冲在前面,中弹倒下,年仅24岁。小原一明继续领兵,直打到1945年战争结束,才退役。他后头写回忆,还提那场平原上的事。骑兵团重组后,坚持抗日到底。 曾玉良从小参加革命,经历了红军时期的艰苦,长征中扛过枪,抗日时专攻骑兵战术。他不光自己练,还带战士学骑射,提升战斗力。1940年当团长后,骑兵团成了129师的机动骨干,多次执行侦察和突击任务。小原一明在日军里混得久,精通马术,从基层军官干起,参与过多次侵华战役。他的部队以铁骑闻名,干了不少坏事,抢掠村庄,镇压民众。这场仗前,日军情报显示八路军疲惫,他们以为稳赢,结果中了埋伏。 战斗中,八路军用机枪侧击,改变了传统骑兵对冲的模式。日军冲锋时速度快,停不下来,损失惨重。这战术源于曾玉良的灵活思维,结合地形,避免硬拼。日军残部逃回据点后,士气低落。小原一明没法控制局面,只能撤退。八路军捡了武器,补充了自己,继续转移。 后续里,曾玉良牺牲后,骑兵团没散,继续在冀南打游击。小原一明那伙人,1945年后,日本投降,他也就完了事儿。历史看,这仗体现了弱势一方靠智慧取胜的道理。
1942年,一500人的日军骑兵与只有300人的八路军骑兵相遇。敌军官手持望远镜
琉璃映月情
2025-08-21 22:04:32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