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晚年,弟弟赵光义手握兵权,权势已经大得让赵匡胤寝食难安。这时,赵普瞅准机会

佳佳说史 2025-08-21 22:07:30

赵匡胤晚年,弟弟赵光义手握兵权,权势已经大得让赵匡胤寝食难安。这时,赵普瞅准机会,悄悄给赵匡胤上了道奏章,暗示目前局势不妙,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把赵光义除掉。

开宝九年的秋天,汴梁城里,那股燥热劲儿还没完全下去。当朝天子宋太祖赵匡胤这阵子总睡不踏实,龙榻再舒服也觉不出香了。伺候的太监宫女常看见他半夜披衣起身,站在殿门口沉默地看天上的月亮。他心里头压着块大石头,这石头就是他的亲弟弟——晋王赵光义。

当年陈桥兵变,他黄袍加身当上皇帝,光义出力不小。封王封地,给了实权,亲兄弟嘛,原本没多想。可事情慢慢就变了味。赵匡胤自己坐皇位十几年了,儿子赵德昭、赵德芳都渐渐长大。按理说,该是考虑儿子们接班的时候。然而赵光义这块头是越长越大。

头一件,开封府尹是光义当着的。这可是帝都的最高大臣,管着整个京畿,各路官员、赋税、刑名都得从他手里过。十来年经营下来,衙门里的上上下下多是光义提携上来的人。

第二件,光义还是侍中,宰相级别的高官,朝堂上说话分量也重。更要命的,他还在殿前都指挥使的任上待过挺长时间。殿前司管的是皇宫卫队!那都是皇帝贴身的精锐禁军。

虽说后面给儿子们安排点位置,可老人手、老关系还在。这些权力像藤蔓一样爬满了朝廷内外,根深蒂固。亲兄弟是真,可权力太大、时间太久,哪个皇帝能不犯嘀咕?

尤其是赵匡胤自己的儿子越显才干,越衬得晋王一系的势力像是堵在跟前的一堵高墙。赵匡胤夜里惊醒,未必想害兄弟,可这位置坐久了,就怕万一。万一自己有个闪失,儿子怎么办?万一光义手下人起什么心思呢?这无形的压力一天大过一天。

宰相赵普,这个陪着赵匡胤打天下、定江山的老臣,是出了名的精明。他冷眼旁观这兄弟俩的微妙局势看了很久很久。皇帝夜里睡不着,他大概也感觉得到空气中那份紧张。

赵普这个人,一贯果断。当年打天下时,主意就狠辣明白,对潜在的威胁从不手软。他看出赵匡胤在犹豫,也清楚光义这势力再养下去,总有一天会变成一场躲不过去的疾风骤雨。

与其到时候内耗伤筋动骨,不如趁还能掌控局势时快刀斩乱麻,彻底解决这个心头大患——哪怕要除掉皇帝的亲弟弟。

一天,趁着赵匡胤处理完一批折子,殿内没什么外人的时候,赵普悄悄递上一份密奏。那奏折上写的什么史书里没细说,但意思再明白不过,就是劝说赵匡胤要有“壮士断腕”的狠劲。

壮士断腕是啥意思?就是手被毒蛇咬了,眼看毒要蔓延全身,保命还是保手?为了保命只能立刻把手砍断。这话就是在暗示赵匡胤:晋王这根藤长得太粗了,再不斩断,以后就要长到御座跟前,动摇社稷的根本,威胁您儿子们的性命。

为了江山安稳,您就得下决心,哪怕是亲弟弟也得除掉。

赵普这话,分量重得压手。赵匡胤捏着那份奏折,手指头可能都捏白了。他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赵普的眼光老辣,这分析句句在理,这担忧也是实打实的。

赵光义的权势确实让他如芒在背。可是…那毕竟是一母同胞的亲弟弟!自己能在开封城里称帝,光义功劳不小。血脉亲情,十几年的相处,怎么可能轻易割舍?真要动手,落得个残害手足的千古骂名?大臣们、史官们、天下百姓会怎么看?他得掂量清楚。

那个秋天剩下的日子,赵匡胤变得更加沉默。他像是在心里架起了一座天平,一边是儿子未来的江山社稷,一边是兄弟情义和无尽的骂名。天平的砝码太沉了,每一边都压得他喘不过气。

他找赵普深谈过几次?具体怎么谈的,没人知道。旁人只感觉皇帝眉头锁得更紧,精神更差。直到最后,历史也没能记录下赵匡胤最终给赵普的那个答复。他是否被赵普说服了?是否下决心要动光义?这些关键的抉择,似乎随着后面那场离奇的变故,永远成了谜。

历史的车轮转眼滚到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那个雪夜。赵匡胤突然召晋王赵光义进宫饮宴。兄弟俩在万岁殿对酌,屏退了所有人。

宦官和宫女在远处,只见烛光摇曳下人影晃动,隐约听到晋王似乎在推辞些什么(传说中有“好做,好做!”的声音),随后又看到殿内光影乱晃,像是用玉斧戳地的样子(这就是“烛影斧声”之谜)。当夜,身体一向还不错的赵匡胤竟暴死宫中!

后面的事情像脱了缰的野马。皇后宋氏本想让宦官去叫大皇子赵德芳前来继位,结果来的却是赵光义。天亮时分,赵光义就在太祖的灵柩前即了皇帝位,成了后来的宋太宗。

紧接着,对曾力劝赵匡胤“断腕”的赵普开始了毫不留情的清算。找机会将赵普赶出京城去当地方官,远离权力中心。之后十几年,赵普的日子一直不顺当,几次想回京复相都被赵光义找各种由头压下去。

直到十几年后,赵普再次上演了一出“金匮之盟”的密献戏码(说当年杜太后遗嘱传位于弟),才总算重新赢得赵光义的信任,重返权力中枢。

赵光义对这位老臣态度的骤然变化,恰恰反衬出赵普当年那份“断腕密奏”背后所指的分量有多重。

0 阅读:80

猜你喜欢

佳佳说史

佳佳说史

欢迎大家关注我啊,每天带大家了解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