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新四军4连被日军紧追,正撤退,队伍突然停了下来,连长急喊:“为什么停下来!”答:“交通沟断了!”连长听后心一沉:“糟糕!”队伍竟然走进了绝路。周围是开阔地,一望无际,无险可守,现在是进退两难。 1943年3月18日,苏北刘老庄的一条交通沟里,82名新四军战士面临生死抉择。前无去路,后有追兵,这个看似绝望的困境,却成就了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当死神步步逼近时,他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交通沟是苏北根据地特有的一种交通通道,宽5尺、深4尺,在根据地内村连村,庄连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既可以作为转移的交通通道,又可以当成作战的战壕。这种独特的地下通道系统,平时是苏北军民躲避日军扫荡的生命线,但在那个关键时刻,却成了4连官兵的”死胡同”。 1943年3月18日凌晨,日军师团长川岛纠集3个步兵大队、一个骑兵大队共3000余人,并配有平射炮、野炮,疯狂向淮海区党委和军分区机关进发。在这场大扫荡中,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2营已经连续转移了两天两夜。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和地方群众安全转移,白思才连长接到了让4连留下阻击的命令。 白思才是个老红军,16岁参加红军,经历过长征的艰苦岁月,在平型关大捷中见过大场面。政治指导员李云鹏是江苏沛县人,青年学生出身,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这两位主官配合默契,带领着82名官兵在刘老庄附近构筑工事,与日军前锋展开激烈交火。 当其他兄弟部队成功跳出包围圈后,白思才冷静分析形势,果断下令撤出阵地。按照预定路线,4连沿着村边的交通沟向西突围。这条半人多深的地下通道,两壁用土坯加固,人在其中行走从地面看不到踪影,是理想的隐蔽转移路线。 82名官兵在交通沟中快速前进,脚步声被厚实的土壁吸收。然而,当队伍行进到一定距离时,前面的战士突然停了下来。白思才在后方担任断后,见队伍停止前进,立即通过口令向前询问情况。很快,前方传回了令所有人心头一沉的消息,这是一条没有完工的交通沟,前方被厚实的土墙阻断了去路。 此时,日军已经开始集结兵力,占据了刘老庄村子,正迅速向4连所在的交通沟推进。眼前是一片开阔的平地,一望无际,没有任何可以隐蔽的地形。进退两难的4连面临着生死考验。 白思才迅速观察敌情,发现这股日军的目标并不是4连,而是几里之外的六塘河,那里还有新四军的重要机关正在转移。经过快速思考和与李云鹏指导员的商议,4连做出了一个英勇的决定,不突围了,就地阻击这股日军,为六塘河的同志们争取宝贵的转移时间。 战斗从早晨持续到中午,4连战士打退了敌人两次进攻。由于没有补给,弹药消耗严重。为了获得弹药,战士们冒着敌人的机枪扫射,爬出交通沟到前沿日军尸体旁抢夺武器弹药,一排长就是在这样的行动中壮烈牺牲的。 到黄昏时分,战士一个个倒下,不成为连就编成排,不成为排就编成班。弹药耗尽,援军被敌人层层阻隔无法赶到,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白思才当即命令把轻重机枪、步枪全部拆毁,只留下步枪枪身,拿上刺刀和敌人决斗。 激烈的白刃战展开了,失去右手的白思才猛地跃出战壕,大喊一声:“同志们,杀!”多处负伤已成”血人”的李云鹏边冲边喊:“和敌人拼啦!”82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没有一个当俘虏的。 战斗结束后,当地民兵赶到阵地,发现一位战士还有微弱呼吸,便急忙送去抢救。这位年仅24岁的姓田战士凭着顽强意志撑了三天,断断续续讲述了战斗经过后,才永远闭上了眼睛。 川岛师团长清点后发现,与他的3000精兵殊死搏斗了一天的,竟然只是新四军的一个82人连队,而他的部队却伤亡近600人。这个结果让骄横的日军指挥官震惊不已。 战后,第7旅重新组建第4连,并命名该连为”刘老庄连”,这个英雄番号从此传承至今。2009年,刘老庄连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在2015年和2019年的国庆阅兵式上,“刘老庄连”方队昂首阔步通过天安门,接受全国人民检阅。 一条断了的交通沟,成就了82个不朽的英魂。面对绝境,他们选择了坚守;面对死亡,他们选择了无畏。这种精神在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你认为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抗战中,新四军4连被日军紧追,正撤退,队伍突然停了下来,连长急喊:“为什么停下来
历史趋势解码
2025-08-22 00:55:08
0
阅读: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