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在乡镇工作时,镇党委书记公开在大会上说,从今天开始,他不再签字报销了
20年前,我在乡镇工作时,镇党委书记公开在大会上说,从今天开始,他不再签字报销了,由人大主任签字审,纪委书记签核,镇长签报销。他一个字也不签,权力全下放。
当时底下的人都愣住了,包括我这个在党政办打杂的,之前镇上不管大小报销,最后都得书记签字才算数,有时候一张几十块的办公用品发票,都得等书记有空了签完字才能报。现在书记突然说不签了,把权力分出去,大家都觉得新鲜,又有点担心,怕流程走不通,最后还是得找书记。
头一个月,报销的事确实乱了阵脚。有个村支书来报修路的材料费,拿着发票先找人大主任,人大主任看了半天,问他有没有工程验收单,村支书说没带,回去拿了再来,人大主任才签了“审核通过”。接着找纪委书记,纪委书记又查了这笔钱的申请记录,确认之前报备过,才签了“核无问题”。最后找镇长,镇长刚好去县里开会,村支书等了两天才把字签上,前后折腾了快一个星期,比以前直接找书记慢多了。
还有次党政办买打印纸,我拿着发票按流程找人大主任,主任说买办公用品得有采购清单,我没提前弄,又回去补了清单,来回跑了两趟。当时我心里还嘀咕,觉得书记这政策是给自己省事,给底下人添乱,跟同事吐槽的时候,同事也说以前虽然等书记签字,但流程简单,现在多了两道手,反而麻烦。
但过了两三个月,情况慢慢变了。人大主任那边摸熟了流程,知道哪些报销需要什么材料,提前跟各个部门说了,大家准备材料都齐全了,审核起来快了不少。纪委书记也把之前的报销记录整理了一遍,发现有几笔重复报销的,找相关人问了情况,最后把钱追了回来,还在小会上提了这事,让大家以后报销都按规矩来。镇长这边也调整了时间,每天下午留一小时专门处理报销签字,不用再等好几天。
有次镇里搞防汛,买了一批雨衣雨靴,急着报销付款给商家。我按流程找人大主任,主任看材料齐,当场就签了字;纪委书记刚好在隔壁办公室,过去几分钟就核完了;镇长当时在防汛指挥部,听说情况紧急,特意让人把发票送过去,签完字又送回来,前后不到两小时就搞定了,比以前找书记签字还快。
后来县里知道了镇上的报销制度,还组织其他乡镇来考察,让我们书记介绍经验。书记在会上说,不是他不想签字,是觉得权力太集中容易出问题,把审核、核察、审批分开,互相盯着,既不容易出错,也能让大家都担起责任。底下的人听了,都觉得有道理,之前觉得麻烦的,也慢慢习惯了这套流程。
我在镇上待了五年,直到后来调去县里,那套报销制度一直没改。听说后来书记调走了,新书记也没把权力收回来,还是按之前的流程来。有时候跟以前的同事聊天,大家还会说,当年书记下放报销权力这事,看着简单,其实是真为镇上考虑,要是一直让书记一个人签字,说不定哪天就出了乱子。现在想想,那时候觉得麻烦,其实是没看透,权力分出去不是甩责任,是把规矩立起来,这样不管谁来当领导,工作都能按部就班走,不会因为一个人变了,整个流程就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