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手起刀落,将拦路白蛇斩成两段。刘邦离开后没多久,一个白发老太太赶来了,她见了被一刀两断的白蛇,嚎啕大哭,有人问她缘由,老太太说的话让人大惊失色。 月色惨白,芒砀山的小径被浓雾笼罩,落叶堆积,踩上去沙沙作响。前209年秋,刘邦带着一队刑徒,跌跌撞撞逃亡在秦末乱世中。他不过是个小小的泗水亭长,44岁,粗布衣衫裹着风尘,满身酒气。 这夜,他因触犯秦律,押送刑徒去骊山修陵,半路却放走了不少人。眼看自己也成了逃犯,他只能带着几个忠心的手下,躲进芒砀山的密林。 林子里湿气扑鼻,腐叶味混着泥土气息。月光从松枝间漏下,斑驳地洒在小路上。突然,前方一个刑徒惊呼:“蛇!”众人停步,借着微光看去,一条白蛇盘踞道中,粗如梁柱,鳞片闪着银光,像披了一身寒甲。 蛇头高昂,吐信嘶嘶,眼中金光冷冽。刘邦眯着眼,醉意让他胆子更大,哈哈一笑:“不过条畜生,挡我路,斩了便是!”他拔出腰间青铜剑,剑长三尺,寒光一闪,众人还没反应过来,他已一步跨上前。 剑锋划破夜风,发出尖锐的破空声。白蛇似有所觉,猛然扭动,鳞片擦着剑刃,发出金铁交鸣的脆响。 刘邦手腕一沉,虎口震得发麻,但他咬牙一挥,剑光如匹练,狠狠斩下!“噗”的一声,蛇身断成两截,温热的血溅了满地,红得刺眼,混着泥土,散发出一股腥甜气味。刑徒们愣在原地,有人低呼:“这蛇……不一般啊!” 刘邦抹了把脸上的血,醉眼迷离,哼道:“什么不一般,蛇就是蛇!”他一脚踢开蛇尸,招呼众人继续前行。谁也没注意到,蛇血渗进地里,红得像一条血色通道,蜿蜒指向远方。 走了没几步,山谷间忽传来一阵凄厉哭声,似近似远,回荡不绝。众人毛骨悚然,停下脚步。刘邦皱眉,提剑循声而去。雾气中,一个白发老妪踉跄出现,麻衣赤足,泪流满面。 她指着地上的蛇尸,哭喊道:“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声音尖锐,穿透夜雾,震得松林簌簌作响。 刘邦一愣,酒醒了大半。白帝子?赤帝子?这是什么说法?老妪话音刚落,风起雾散,她身影竟凭空消失。 刑徒们面面相觑,有人吓得腿软,跪地磕头:“这是神迹啊!高祖天命所归!”刘邦虽不信鬼神,但心里也咯噔一下。他低头看地,蛇尸还在,血迹更红,仿佛在诉说某种预言。 这一幕,成了日后“刘邦斩白蛇”传说的开端。多年后,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下此事,称“后人至,蛇与老妪俱不见”。 这不仅是个故事,更是大汉开国的政治符号。白蛇,象征秦朝的金德;刘邦,化身赤帝子,火德之主,斩蛇即斩秦,预示天命转移。 故事到此,似乎只是个离奇的山野传说。但若回溯刘邦的早年,你会发现,这场斩蛇之举,远不只是醉汉的一剑。 刘邦,沛县人,出身寒微,年轻时是个“无赖”。他爱喝酒,爱吹牛,常赊账吃霸王餐,乡里人没少笑话他。可他有个本事:会笼络人心。沛县的萧何、曹参、樊哙,都是他的铁杆兄弟。秦末乱世,苛政猛于虎,百姓苦不堪言。 刘邦虽是小吏,却看透了秦朝的腐朽。他放走刑徒,自己也成了亡命之徒,躲进芒砀山,实是无奈之举。 斩蛇的传闻传开后,沛县沸腾了。萧何最先嗅到机会,他四处散布:“刘季斩白蛇,赤帝子降世,天命在沛县!”吕雉,刘邦的妻子,更是推波助澜。 她派人夜里在芒砀山点燃篝火,制造“紫气东来”的异象。百姓不明真相,奔走相告,归附者越来越多。不到三个月,刘邦的队伍从几十人壮大到数百人,成了反秦义军的一支劲旅。 学者辛德勇在《生死秦始皇》中分析,这场“斩蛇神话”很可能是吕氏集团的政治造势。 秦朝崇尚金德,自称白帝后裔;汉室则以火德自居,赤帝子是其天命象征。斩蛇一事,恰好契合了“五德终始说”,让刘邦从草莽英雄摇身一变,成为天命所归的领袖。 斩蛇后,刘邦的命运彻底扭转。前208年,他在沛县正式起兵,竖起“赤帝子”大旗。芒砀山的斩蛇沟,成了义军朝拜的圣地。 清代《河南通志》记载,当地草木不生,红土裸露,像是秦祚断绝的象征。村民们还保留着“压气石”的习俗,夜里向斩蛇处投石,祈求镇妖辟邪。 但刘邦的成功,不只靠神话。他用人的本事无人能及。萧何管后勤,韩信领兵打仗,吕雉稳后方。 四年后,秦朝覆灭,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芒砀山的那一剑,仿佛劈开了乱世,铺就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 晚年,刘邦回想斩蛇夜,常对近臣说:“那夜我醉得糊涂,哪知什么白帝赤帝?不过一剑罢了。”可他也明白,若没这剑,没这传说,他或许只是个泗水亭长,湮没在乱世烟尘中。 芒砀山的白蛇,早已随风化去,但“斩蛇起义”的故事却流传千年。明代《帝鉴图说》里,刘邦挥剑的画面跃然纸上,剑光与蛇瞳交相辉映,松枝斜伸,动感十足。至今,芒砀山仍有“汉高断蛇处”石碑,游人络绎不绝。
公元前205年,刘邦坐稳天下后,对张良说:“你功劳最大,朕封你为三万户侯!”刘邦
【5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