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赚钱,不要记吃不记打。据路透社报道,印度的一些大型财团,正在与我们国内的一

猫贪余温 2025-08-23 09:34:48

在印度赚钱,不要记吃不记打。据路透社报道,印度的一些大型财团,正在与我们国内的一些民营企业寻求合作,主要是希望能够引进我们的制造业技术,通过第三国绕过国家的相关限制,来进行技术转移,以获取印度的市场。 你看那 14 亿人口的市场摆在那儿,中产阶级占比都快冲到三分之一了,按购买力算未来十几年消费规模能翻好几番,换谁看了不眼馋?可真要下场玩才发现,这地方的水比恒河还深,去年一年就有上万家外资公司卷铺盖走人,留下来的也多半是在硬撑。 就说这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手机厂商吧,小米在印度辛辛苦苦卖了那么多手机,结果一夜之间 48 亿人民币就被执法局冻结了,理由是所谓的 "非法汇款"。 这钱说是支付给高通的专利费,在企业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操作,到了印度监管部门眼里就成了逃税的证据。 更绝的是,罚款刚下来没几天,政府又要求小米、OPPO 这些中国公司必须让印度人当首席技术官,连生产线都得交给本地企业打理。 这套路就很明显了:先让你把厂子建起来,等你投入得差不多了,再用各种名目卡脖子,要么掏钱要么交技术,反正怎么都得扒层皮。 印度财团这两年跟中国企业的合作搞得挺隐蔽,又是通过新加坡子公司签协议,又是在越南设中转厂,说白了就是想绕开政策限制偷师学艺。 阿达尼集团的老板亲自跑到中国见宁德时代,信实工业偷偷琢磨着入股中国电池公司,JSW 集团干脆直接跟奇瑞签了技术协议。 他们想要的可不是简单买几个零件,而是全套的制造技术 —— 从电池配方到生产线调试,恨不得连工人怎么培训都学过去。 这心思其实不新鲜,早年日本企业、韩国企业在印度都吃过类似的亏,技术交出去了,市场也被本土企业抢走了,最后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最让人头疼的是印度这忽左忽右的政策,今天说要给补贴搞本地化生产,明天就把进口关税涨上去;这边刚承诺给外资绿色通道,那边就修改法律要求披露所有股东信息。 苹果公司在印度投了几十亿美元建工厂,结果高端机型还是造不出来,摄像模组、OLED 面板这些核心零件照样得从中国进口,所谓的 "印度制造" 说白了就是个组装车间。 政府喊着要在 2027 年把零部件本地化率提到 60%,现在连一半都达不到,这种情况下急着要技术转移,不是明摆着要空手套白狼吗?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的法律体系,号称有全世界最细致的公司法,光条款就有 500 多条,每条后面都跟着罚款和监禁。可真要出了问题,维权比登天还难。小米从账户被冻结到法院驳回申诉,折腾了快两年,钱还是拿不回来。 这种 "依法办事" 的拖字诀,比直接拒绝还让人难受 —— 你明明知道哪里不对劲,却抓不到对方违法的实锤,只能眼睁睁看着投入的钱变成沉没成本。 去年印度的外资净流入从 85 亿美元暴跌到 4.8 亿美元,这数字背后都是企业用脚投票的结果。 那些想通过第三国绕道的把戏也别太当真。印度监管部门盯着呢,最近刚出台新规,凡是通过离岸公司投资的,哪怕是在毛里求斯、新加坡注册的,都得披露最终受益人是谁。 阿达尼集团之前就被曝出来用十几个离岸公司隐藏持股比例,结果股价暴跌蒸发上千亿美元。这种操作在印度根本不算秘密,今天能帮你绕开限制,明天就能用同样的理由把你查个底朝天。毕竟在人家的地盘上,规则怎么解释全看人家的心情,昨天还合法的事,今天可能就违法了。 当然了,印度市场也不是铁板一块,联合利华、雀巢这些公司在印度的子公司利润率比母公司还高,市值都快超过总部了。 但人家是摸爬滚打了几十年,把产品、渠道、人脉全本土化了,才敢在这片土地上赚钱。咱们这些想去淘金的中国企业,要是没做好 "陪太子读书" 的准备,没搞清楚技术底线在哪里,很容易变成别人的垫脚石。 看看长城汽车,投资计划被卡了几年最后只能撤资;再看看荣耀,干脆直接退出印度市场。这些教训都在那儿摆着,与其事后追悔莫及,不如一开始就把眼睛擦亮点。 说到底,印度财团想要技术无可厚非,咱们企业想开拓市场也合情合理,但做生意总得有来有往,不能玩 "我拿市场换技术,拿到技术就换规则" 的把戏。 那些通过第三国搞技术转移的操作,看似精明,实则埋了一堆雷。毕竟在印度这个地方,今天的合作伙伴可能就是明天的竞争对手,早上签的合同下午可能就因为政策变了而作废。 想要在这儿长久立足,光靠技术和资金还不够,还得有看透游戏规则的眼力见,不然真可能赚了一时的钱,最后把家底都赔进去。

0 阅读:0
猫贪余温

猫贪余温

关注我,关注娱乐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