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5年,宋徽宗死后,金兵将他的尸体放在火上烤了三天三夜,期间还不停地注水,最

炎左吖吖 2025-08-23 10:40:11

1135年,宋徽宗死后,金兵将他的尸体放在火上烤了三天三夜,期间还不停地注水,最终从尸体里熬制出来了灯油,倒在了一个小水坑里,胆大的金兵还试了试,看能不能点的着。 六月,在金国五国城,到处刮着大风,有的地方还下雨。 正是在这恶劣的环境中,曾经的大宋天子、被金人羞辱性地封为“昏德公”的宋徽宗赵佶,生活了近九年。 最终,贫病交加溘然长逝,终年五十四岁。 宋徽宗赵佶的一生,堪称艺术天才与政治侏儒的极致矛盾体。 他十八岁登基,本应励精图治,却开始沉浸在笔墨丹青与奇巧玩好。 他独创的“瘦金体”书法,笔锋瘦劲犀利,如屈铁断金,风姿绰约,独步古今,至今仍是书法艺术难以逾越的高峰。 还很喜欢工笔花鸟画作,如《瑞鹤图》、《芙蓉锦鸡图》,尽显皇家气度与文人雅趣,价值连城。 他主持编纂的《宣和书谱》、《宣和画谱》,更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煌煌巨著。 然而,在治国理政上,他却十分昏聩。 他宠信蔡京、童贯等奸佞,放任横征暴敛,将“花石纲”之役演变成祸国殃民的浩劫。 艮岳园林的奢华,更是掏空了本已虚弱的国库。 更致命的是战略短视。 面对北方新兴的女真金国,他轻率采纳“联金灭辽”之策,天真地以为能驱虎吞狼,结果辽国覆灭,金人铁骑直指汴梁。 当金兵第一次南下,他惊慌失措,匆忙禅位于太子赵桓,自己躲入深宫,企图逃避责任。 然而,大厦将倾,焉有完卵? 靖康二年,汴京城破,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大臣数千人被掳北上,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北狩途中,皇室女眷遭受非人凌辱,帝王尊严扫地。 抵达五国城后,赵佶被封为“昏德公”,实则是被严密看管的囚徒,住陋室,种菜蔬,饱尝饥寒与屈辱。 从九五至尊到阶下囚徒,他的人生跌宕,令人唏嘘。 最终,宋徽宗赵佶在异国去世的消息传出,并未在金国上层引起多少波澜。 然而,关于身后事的处置,却在后世史书与民间口耳相传中,有了“奇怪”的一幕。 “熬制灯油”之说,最早见于南宋的野史笔记和民间传说。 传闻金兵将他的遗体置于烈火之上,反复烘烤三天三夜。 期间,还不时浇注冷水,最终竟从尸身中“熬制”出油脂,倾倒入土坑。 更有胆大好事者,持火把凑近试探,准备用“帝王脂膏”点燃照明! 此说流传极度契合了南宋军民对靖康之耻的切骨之恨,以及对金人残暴的想象。 然而,从历史逻辑与文化习俗考察,此说疑点重重。 首先,从技术层面看,人体组织经焚烧主要产生骨灰及部分油脂,但将其专门“熬制”并收集用于点灯,缺乏可操作性,且所得油脂易燃性及照明效果存疑。 其次,金国虽为新兴政权,文化习俗迥异于中原,但其贵族阶层已开始接受汉文化影响,对待重要俘虏的遗体,即便心怀蔑视,也需考虑基本礼仪及可能的外交后果。 金人源于游牧传统,其葬俗确有独特之处。 火葬是女真等北方民族常见的丧葬方式之一,尤其适用于重要人物或特殊情境。 其过程可能包括焚烧遗体,并伴有向火中洒酒、泼水等仪式。 洒水可能意在控制火势、防止蔓延,或具有某种宗教、巫术含义。 这种行为在中原汉人眼中,因其对遗体的“破坏性”处理,极易被误解为极端侮辱。 尤其当对象是敌国被俘的皇帝时,这种文化习俗的差异便被无限放大,与已知的仇恨结合,最终衍生出“熬制灯油”这样充满猎奇与报复色彩的恐怖传说。 绍兴十一年,宋金签订《绍兴和议》。 作为和议条件之一,金国同意归还宋徽宗、郑皇后遗骸及宋高宗生母韦贤妃。 当装载“徽宗梓宫”的灵柩历经辗转抵达南宋临安时,宋高宗赵构却下了一道耐人寻味的旨意。 “不准开棺验视,直接下葬永佑陵。” 这一反常举动,当时引发了朝野猜测。 直至元朝初年,一场意外的盗掘揭开了谜底。 西域僧人杨琏真迦盗掘南宋皇陵,在打开永佑陵宋徽宗棺椁时,发现其中并无遗骸,仅置一段朽木! 这一发现印证了长久以来的疑虑,金国归还的并非宋徽宗的真身遗骨。 结合金国葬俗,合理的推测是宋徽宗死后,金人按照其本民族习俗,对其遗体进行了火葬处理。 由于游牧民族“墓而不坟”的传统,其骨灰的埋葬地点未做明显标记或已不可考。 当南宋根据和议索要遗骸时,金国无法或不愿交出真骨殖,便以空棺或内置替代物敷衍了事。 宋高宗心知肚明,但为维护皇室颜面、避免引发民情激愤,更不愿深究父亲身后受辱的细节,只得选择秘而不宣,草草安葬了棺椁。 于是,“熬制灯油”的恐怖传说,作为民间对历史悲剧的极端化记忆与情感宣泄,得以广泛流传。 “熬制灯油”之说,虽可能偏离事实,却以强烈的象征性,成为后世铭记靖康之耻、反思北宋败亡的一剂苦涩良药。 历史从不吝啬于对失责者的嘲讽,而文明的差异,有时会将这种嘲讽放大成骇人的恐怖故事。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元朝宰相曾评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图))

0 阅读:1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