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无私到什么程度!法国一男子来到中国40年时间,竟然无偿资助了70多位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而他提出的唯一要求,竟然是,他所资助的学生,学有所成后必须回到中国! 提到在异国他乡坚持奉献的人,很多人会想到这位在华生活40年的法国男子,他的日子过得格外简朴,身上常穿的是洗得发白的旧外套。 日常饮食也多是简单的家常菜,从不会刻意追求精致或昂贵的食物,可就是这样一个对自己“抠门”的人,却把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了中国的扶贫济困上。 更让人动容的是,他还无偿资助了 50 多位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他就是米里拜尔。 这位出生在法国巴黎贵族家庭的男子,本该过着优渥的生活,却选择来到中国,一待就是 40 年,他还有个特殊身份,西安外国语大学的终身名誉教授。 当年是作为学校首任官方外籍教师来中国任教的,这份工作本可以让他拥有体面的生活,可他却把日子过得格外简单。 在资助学生这件事上,他从不会随意挑选,而是会提前花时间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习态度,每次确定资助对象前,他都会通过学校老师或当地社区,详细询问学生是否真的有经济困难,是否对所学专业有热情、有钻研的决心。 一旦确定资助,他不仅会承担学生留学期间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还会定期和学生保持联系,了解他们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要是学生遇到语言障碍或学业难题,他还会帮忙联系自己认识的海外学者,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指导和建议。 而他对这些受助学生,只有一个明确要求,学有所成后必须回到中国,他总说,中国的发展需要更多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 这些学生在国外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回到祖国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早在刚来到中国的时候,他原本可以领取法国和中国的两份工资,这在当时来说是相当可观的收入,可仅仅过了一年,他就主动找到相关部门,提出推掉中国的这份工资。 面对工作人员的不解,他只是平静地解释,自己在法国已经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在中国的生活开销不大,这些工资留给更需要的人。 比如贫困家庭的孩子、需要帮助的老人,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从那以后,他就只依靠法国的收入生活,并且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把省下的钱都投入到了扶贫和助学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善举渐渐被更多人知道,2014 年,经过层层推荐和评选,他成功入选“中国好人”,这份荣誉是对他多年来无私奉献的肯定。 但即便获得了荣誉,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依旧每天奔波在扶贫助学的路上,他会定期去偏远山区考察,了解当地孩子的上学情况。 要是发现有学校缺少教学设备,他就会自掏腰包购买桌椅、书本和文具送过去,遇到家庭贫困的孩子面临辍学,他就会主动伸出援手,承担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帮助他们继续完成学业。 在资助学生出国留学的过程中,他还会格外关注学生所学的专业,他更倾向于资助那些选择理工科、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学生。 因为他觉得这些专业的人才回国后,能更快地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医疗进步和农业建设做出贡献。 有一次,一位受助学生在国外攻读环境工程专业,研究如何治理工业废水,他得知后非常高兴,不仅额外给学生寄去了相关的研究资料,还鼓励学生多关注中国国内的环境问题,希望学生回国后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中国改善环境质量。 40 年来,他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自己的善举,没有丝毫动摇,他从不宣扬自己的付出,也不图任何回报,只是默默地用行动帮助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中国的发展。 他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却充满了温暖和感动,让人们看到了无私奉献的真正意义,也让更多人了解到,跨越国界的爱心可以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信源:新华网——2016-02-29——《他是洋教授,也是“中国好人”》
你人不错可以去法国排队了
【4评论】【66点赞】
鱼不大但池子深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