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狂飙:从三大维度解析“新基建印钞机”的投资逻辑
近期,算力领域热度飙升!在2025中国算力大会上,工信部发布重磅消息:国家级算力平台已实现10省资源贯通,今年智能算力规模将力争增长40%,并明确表示要全力突破GPU芯片技术。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与资金涌入共同作用,让算力板块俨然成为资本市场的“热门引擎”。
增速篇:40%增长为基,AI算力进入“高速扩张期”
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已达788EFLOPS,400G高速端口数量激增至1.4万个。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增速——2025年智能算力预计再增长40%,相当于每天新增2.16EFLOPS算力(约等于270万块RTX4090显卡同时运行)。
需求端呈爆发式增长:大模型竞争进入“参数膨胀”阶段,千亿级3D多模态训练已成为常态。行业数据显示,头部AI公司每月算力开支超10亿,而订单满足率不足60%,“抢算力”的激烈程度堪比抢茅台。
供给端持续硬核升级:国产GPU企业半年内斩获230亿订单(某龙头厂商三季度产能排期已至2026年),液冷服务器渗透率从5%大幅提升至25%。正如业内大佬所言:“当前行业竞争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交货速度。”
在这种供需失衡的背景下,算力产业链如同装上了“加速器”——上游芯片厂订单饱和,中游数据中心忙着扩建液冷机柜,下游云厂商甚至推出“算力期货”进行锁价。行业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产业链利润池就会扩大200亿,这已远超普通生意的盈利水平。
基本面篇:从“东数西算”到“算力电网”的本质飞跃
国家算力平台实现10省资源贯通并非表面功夫,其背后是底层逻辑的根本改变:
• 解决资源错配问题:山西的风电、宁夏的光伏直接供应东部算力中心,PUE降至1.422,意味着每度电可多获0.3元利润。过去“长三角算力紧缺、西部机房闲置”的状况已成为历史。
• 技术护城河逐步形成:GPU国产替代不再是口号。某国产芯片实测推理性能达到A100的85%,而成本仅为其60%。中科曙光等厂商包机从台积电运输光刻胶的场景,堪比当年华为储备麒麟芯片。
• 生态实现降维升级:算力平台整合了110个算力产品、90个大模型,相当于搭建了“算力淘宝”。中小企业无需自建机房,在线调用价格比传统采购低30%,这直接催生了万亿级的增量市场。
基本面的质变在财报中有所体现:头部光模块企业净利率从12%升至22%,国产GPU公司预收账款同比增长470%。算力行业的盈利模式正从“硬件堆砌”转向“服务销售+技术溢价获取”。
资金篇:机构与游资罕见协同,三大信号揭示布局方向
资金流向反映真实趋势:
• 信号1:机构重仓锁定赛道。二季度公募对算力板块的配置比例达历史新高(12.8%),某千亿基金经理坦言:“现在不配置算力,就像2015年不买茅台。”
• 信号2:游资聚焦技术迭代领域。CPO(光电共封装)概念股7天内5次涨停,背后是400G光模块批量交付的坚实逻辑;液冷概念被热炒,实则对应下半年80亿订单的释放。
• 信号3:产业资本全力投入。国家大基金三期200亿专项投向存算一体芯片,阿里、腾讯年内算力资本开支上调40%。产业大佬的实际投入,比任何研报都更具说服力。
需要注意的是资金的新偏好:机构倾向于布局国产GPU、存储芯片等“卡脖子”环节,游资则重点关注液冷、高速连接等渗透率快速提升的赛道。两条主线并行,既能避开内卷竞争,又能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尾声:警惕泡沫,更别错失十年一遇的机遇
算力投资需避免盲目追高,需防范两大风险:一是伪概念股浑水摸鱼(尤其是蹭热点的中小厂商);二是技术路线突变风险(如量子计算颠覆传统架构)。
但更应看到历史性机遇:当算力成为像水、电、气一样的基础设施,所有参与者都将享受类似“收税权”的长期红利。需牢记三个原则:聚焦国产替代核心(GPU/存算芯片)、紧跟技术迭代节奏(液冷/硅光)、坚守业绩确定性(订单锁定率超80%的企业)。
最后提醒大家:在算力热潮中,即便做不了淘金者,至少可以成为“卖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