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退休的“飞天将军”聂海胜,如今又过着什么生活? 2025年4月的中国航天日,北京航天科工二院的报告厅里,一张从空间站拍摄的地球影像在大屏幕上亮起。当聂海胜指着画面中那片蔚蓝的弧线说“这是我们家园的模样”时,台下数百名观众自发响起了掌声。 这位三次飞天的“飞天将军”虽然已经退休,但他的生活依然与航天紧密相连,只是战场从400公里外的太空,变成了传递航天精神的讲台。 聂海胜的退休生活,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在上海交大2024年的航天夏令营上,他没有一开始就讲航天理论,而是拿出了一块芝士桂花年糕。 “这是我在空间站最爱吃的零食,”他笑着告诉孩子们,“从神舟五号只能吃压缩食品,到神舟十二号能吃到热乎的年糕,这些变化里藏着中国航天的进步。” 这种接地气的开场,让航天知识变得不再遥远。他总能用生动的比喻解释复杂的训练,比如把8G过载训练比作“八个自己压在身上”,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航天员面临的挑战。 在武汉汉秀剧场的科普活动中,聂海胜展示了一张特殊的照片,空间站舷窗里拍到的武汉夜景。当熟悉的城市轮廓出现在太空视角中时,现场的孩子们发出了惊叹。“ 航天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它就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他接着讲述了自己在太空如何收集冷凝水、净化再生水的经历,这些带着生活气息的细节,让孩子们看到了航天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种将宏大叙事转化为身边故事的能力,正是他退休后科普工作的独特之处。 聂海胜的讲述里总带着对团队的敬意。在2025年航天科工二院的讲座中,他特意提到离心机训练座椅上的红色按钮:“这个按钮能随时停止训练,但从没有航天员碰过它。” 他解释说,每个航天员背后都有无数科研人员的付出,放弃就意味着辜负大家的努力。这种把个人成就融入集体的视角,让听众感受到航天精神中“团结协作”的内涵。 他常说:“神舟十二号出舱时,我每一个动作都离不开地面指挥和战友的配合。”这种谦逊的态度,让年轻一代更深刻地理解了航天事业的本质。 退休后的聂海胜依然保持着航天员的自律。有参加夏令营的老师发现,讲座结束后他会主动和工作人员一起整理场地,对待每个孩子的提问都耐心解答。 “成为航天员需要一辈子的坚持。”他在回答如何实现航天梦时说,自己从空军飞行员到航天员,经历了近十年的训练才第一次飞天。 这种坚持的品质,在他退休后的生活中依然清晰可见。他会认真准备每一场讲座,甚至提前了解当地的航天教育情况,确保内容能贴近听众的认知。 在《时间的答卷》节目中,聂海胜难得地谈起了家庭。他回忆起神舟六号任务期间,在太空过41岁生日时,指挥部特意安排了家人的天地通话。 “听到妻子和女儿的声音,感觉所有的辛苦都值了。”他还提到神舟十二号任务前,特意回了趟老家,因为那是母亲去世十周年的纪念日。这些温情的瞬间,让人们看到了英雄背后的凡人情感。 这种真实的表达,让航天精神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不仅有攻坚克难的勇气,还有家国情怀的温度。 面对年轻一代,聂海胜总是充满期待。他在多个场合提到:“第一批航天员拼尽了全力,第二批正在挑大梁,第三批、第四批已经接棒。” 这种接力奋斗的传承,让他对中国航天的未来充满信心。当被问及是否想念太空时,他笑着说:“看到年轻航天员顺利飞天,就像自己依然在太空一样。” 这种把个人梦想融入集体事业的情怀,感染着每一个听他讲述的人。 聂海胜的科普从不止于知识传播,更注重精神传承。他会分享沙漠生存训练中与战友相互扶持的经历,告诉孩子们“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也会讲述神舟五号发射时作为备份航天员的心情,让大家明白“每一份付出都有意义”。 这些真实的故事,比任何说教都更能传递航天精神的内核。有网友留言说:“听聂海胜讲训练时的坚持,才明白成功从来不是偶然。” 如今的聂海胜,依然关注着航天事业的每一个进步。在2025年的讲座中,他熟练地引用神舟二十号的最新数据,对空间站的新设备了如指掌。 这种持续的关注,让他的科普内容总能与时俱进。他说:“航天事业一直在发展,我的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本身就是对航天精神的生动诠释。 从太空英雄到科普使者,聂海胜的退休生活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点点滴滴中延续着航天人的使命。他用空间站拍摄的照片让人们看见地球的美丽,用训练中的故事让人们理解坚持的意义,用生活化的细节让人们感受航天的温度。 当孩子们围着他问“怎样才能成为航天员”时,当年轻航天人向他请教经验时,这位“飞天将军”正在完成一次更有意义的“飞行”,把航天精神的种子播撒到更多人心中。 这就是聂海胜退休后的生活,平凡却充满力量,就像他曾经守护过的星空,安静而璀璨。 参考资料:走进《时间的答卷》第二季 聂海胜带观众回望飞天之路_中国青年报
架桥工人的命,就悬在一根绳索上。绳断了,命没了。桥断了,绳解不开,命也没了。
【90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