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2年,施琅收复台湾后,成了最大的包租公,康熙皇帝拿他没有办法,任由施琅留下

混沌于浮云 2025-08-26 17:39:06

1682年,施琅收复台湾后,成了最大的包租公,康熙皇帝拿他没有办法,任由施琅留下了后代200年也花不完的遗产。 施琅,1621年出生在福建晋江,家里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过得下去。年轻时他不爱读书,偏好舞刀弄枪,17岁就投奔了郑芝龙的船队,跟着跑海运,练就了一身水战本领。后来郑芝龙降清,他也跟着投了清廷,在同安当了个小官。 1651年,他跟郑成功闹翻,又一次跳槽到清朝,改名叫施琅,干上了副将的差事。战场上他身先士卒,指挥若定,慢慢闯出名堂。1668年,他给刚亲政的康熙上了一封奏折,讲台湾不收不行,不然东南沿海永无宁日。可惜那会儿康熙才14岁,朝政被鳌拜把持,施琅的计划被否,只能憋着气等机会。十几年后,三藩之乱平了,康熙终于想起台湾这茬,调施琅去福建当水师提督,专门筹备收台。施琅花了八个月,攒了230多艘船,2.4万兵,准备干一票大的。他这辈子,算是从田间武夫混成了海上统帅,靠的就是这份韧劲和眼光。 收复台湾的仗不好打。1683年6月,施琅带兵直扑澎湖列岛,跟郑军水师主将刘国轩干上了。第一次交锋,清军吃了大亏,施琅右眼被火药碎片伤了,七艘船差点全军覆没,只能先撤。郑军也好不到哪去,副将林升被炮炸断腿,血流了一甲板,部队乱了套,没能追击。施琅抓紧时间整顿队伍,调整战术,第二仗直接把郑军打崩了。刘国轩败退,副将邱辉战死,郑军5000多人被俘,1万多人死伤。这场胜利让施琅彻底翻盘,但他没急着赶尽杀绝,而是换了招,搞起了招抚。他放了俘虏,让刘国轩回台湾劝降,还发了份《安抚输诚示》,摆明宽待归顺者的态度。 台湾那边正乱得一团糟,郑经死了,11岁的郑克塽当家,跟哥哥郑克臧斗得不可开交。清廷还封锁了台湾经济,岛上粮食短缺,老百姓怨声载道。刘国轩回去一分析,觉得再打下去没戏,劝郑克塽投降。施琅趁热打铁,亲自去台湾,祭拜郑成功庙,公开夸郑氏父子开台的功劳,稳住了人心。郑克塽一看大势已去,只好带着文武官员迎接清军,台湾就这么归了清朝。施琅这套恩威并施的打法,确实高明。 拿下台湾后,施琅被封靖海侯,得了大片田产。他把南台湾开垦土地的近一半划到自己名下,收的租子叫“施侯大租”,多到数不过来。光这还不够,他连没田的渔民都不放过,硬收什么“规礼”。每天管家骑马跑田里催租,佃农得把粮食交上去,渔民得从鱼获里分出一份。施琅坐在福建的官邸里,翻着账簿,钱财流水一样进账。这些田产和租税,堆出了施氏家族的巨额财富,号称够后代花200年。 康熙知道他这德行,但念在他收台有功,也就睁只眼闭只眼。施琅这“包租公”的名头,算是彻底坐实了。可他这做法,惹了不少骂声。有人说他背叛郑氏,投靠清朝,本就不忠;现在又贪得无厌,跟郑成功的为民初心差了十万八千里。施琅的财富虽多,骂名也没少挨。 收台之后,施琅在台湾的治理可不怎么讨喜。他下了禁令,不许赴台的人带家眷,说是怕广东惠潮那边的人跟郑氏余党勾连,闹出“海盗”。这规矩一出,台湾人口增长慢得要命,女人少得可怜,社会发展卡了壳。他还重用降将,觉得科举出来的武官没实战经验,比不上战场磨出来的老兵。这想法倒是不错,培养了不少能打的将才,但也让一些人不爽,觉得他太不按规矩办事。 1696年,施琅在福建病逝,75岁。清廷给他追了个“襄庄”的谥号,还封了太子少傅,灵柩运回晋江,跟两个老婆合葬。墓碑上刻满了他的官职和战功,气派得很。施琅死后,晋江老家建了个纪念馆,挂着副对联,把他跟郑成功并列,说什么“平台千古,复台千古”。这话听着挺响亮,但民间对他的评价可没这么齐整。有人夸他收复台湾的功劳,有人骂他背叛郑氏、贪财无度。他的田产和财富,到了日据时期还在,施氏后代靠着这笔遗产吃香喝辣,可施琅的名声,却始终在功与过之间晃悠。 施琅这人,确实是个复杂角色。收复台湾的功劳摆在那,谁都不能否认。他63岁还亲自上阵,顶着炮火打仗,这份胆量和魄力,不是谁都能有。可他投清的经历,让人骂他是“叛臣”;收台后大肆敛财,又让人觉得他贪得无厌。跟郑成功的为国为民比,施琅的所作所为,确实少了几分高尚。他的财富让后代舒舒服服,可也给历史留下了抹不去的污点。说他统一了台湾,是真;说他当了“包租公”,也是真。功过掺半,争议不断,这大概就是施琅一生的写照。

0 阅读:0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