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公布名单,20多国领导人将赴华,美国出招搅局,不许做2件事 当22国领导人的专机同时飞向天津,白宫的制裁令也如期而至——这场外交盛宴与政治绞杀的同时上演,彻底揭开了国际秩序重组时代的残酷面纱。 近日,中国外交部公布上合峰会参会名单那一刻,美国财政部同步将两家中国能源企业列入制裁黑名单,这种精准的时空碰撞,远比任何外交声明都更能说明问题:美国试图用制裁大棒划下两条禁区:不许挑战美元霸权,不许构建非西方能源体系。 此次峰会的嘉宾名单堪称“全球南方”多边合作的一次高光亮相,俄罗斯、印度、伊朗等上合组织成员国领导人悉数到场。 土耳其、蒙古、柬埔寨等伙伴国代表积极赴约,更有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领导人主动参与。 联合国、东盟等国际组织负责人的加入,更凸显出这场峰会超越地域范畴的广泛影响力,正在为更加包容、均衡的全球治理注入新动力。 与此同时,美国近期对中国部分能源企业实施制裁,其背后也反映出全球经济与能源格局的深刻变动。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从伊朗等国进口的原油中,越来越多贸易正通过人民币进行结算,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能源结算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这种变化,既是市场规律的自然选择,也是广大新兴国家追求合作共赢的积极努力。 美国试图禁止的第二件事,是欧亚大陆能源网络的整合,被制裁企业中的青岛港海业董家口油品有限公司,不仅是伊朗原油的重要接收站,更是中俄、中哈油气管道与海上运输网络的关键枢纽。 这里每天处理着来自俄罗斯、伊朗、哈萨克斯坦的200万桶原油,通过沿海管道输往长三角、珠三角的炼化基地。这种将陆上管道与海上运输相结合的能源网络,使美国航母战斗群再也无法轻易掐断中国的能源动脉。 中方的回应堪称外交艺术的典范,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8月22日记者会上,用三句话划清底线:首先明确反对“缺乏国际法依据的单边制裁”,其次强调与伊朗合作“完全正当合理”,最后承诺“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中国企业权益”。 这种既保持克制又彰显决心的态度,与美国咄咄逼人的制裁形成鲜明对比,反而赢得更多国际认同。 值得玩味的是制裁时机背后的焦虑,上合峰会参会国覆盖全球65%人口、55%GDP和75%能源储量,这些国家正在商讨建立能源交易平台、本币结算机制和联合运输体系。 一旦成型,将形成从波斯湾到渤海湾的“能源丝绸之路”,彻底改变美国控制全球能源运输通道的格局。特朗普选择在峰会前一周制裁,恰暴露了美国对失去能源定价权的恐惧。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2011年美国曾试图制裁中国珠海振戎公司,同样以“违反伊朗石油禁令”为由。 但14年后,中国从伊朗进口石油量反而增长370%,人民币结算比例从0%升至68%。 这说明单边制裁无法遏制合作,却加速了去美元化进程,如今被制裁的企业在美国几乎没有任何资产,美方的“冻结资产”威胁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 中国的反制早已悄然布局,2025年上半年,中国抛售413亿美元美债,运回4110吨黄金储备。 当前全球金融与能源贸易格局正显现出更加多元的发展趋势,例如,在中俄能源贸易中,双方积极推动本币结算,逐步减少对第三方货币的依赖,这既提升了贸易效率,也为国际结算体系注入了新的选择。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国家注重以实物黄金等稳定资产增强自身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为应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提供了更多缓冲。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展现出灵活务实的外交智慧。 它们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如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多项倡议,同时也与不同阵营的经济体系保持沟通和协作。 正如一位东南亚学者所言,“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生存,需要同时学会跳探戈和打太极拳”。这种既拥抱合作又保持平衡的策略,不仅有助于维护自身利益,也为促进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秩序贡献了积极力量。 特朗普的制裁反而成就了上合峰会的团结,8月25日,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提前抵华,宣布将与中方签署270亿美元能源合作协议。 俄罗斯总统普京专机搭载能源代表团,准备推进“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项目,美国越是试图割裂全球能源市场,越促使这些国家抱团取暖。
特朗普这盘棋,起手就臭。先摆架子,放话“九三阅兵期间不访华”,像是握着主动。
【38评论】【5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