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蜀汉灭亡之后,为什么张飞一家无人敢动,关羽却满门被杀? 公元263年,

不看风景的万科 2025-08-26 23:38:04

263年,蜀汉灭亡之后,为什么张飞一家无人敢动,关羽却满门被杀? 公元263年,邓艾大军兵临成都,后主刘禅开城投降,立国43年的蜀汉宣告灭亡。在兵荒马乱的时刻,蜀汉旧臣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分化。 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现象是:猛将张飞的后人安然无恙,甚至后来还在西晋王朝里当了官;而同样作为蜀汉顶梁柱的关羽,其家族却遭到了近乎灭门的惨祸。这背后的原因,绝非偶然,而是深藏着复杂的历史逻辑和人脉关系。 要理清这里面的门道,咱们得看看这两家人在蜀汉内部,到底经营着怎样不同的关系网。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张飞家和刘禅家,是实实在在的儿女亲家。 张飞的两个女儿,都先后嫁给了后主刘禅,成为了蜀汉的皇后。长女是敬哀皇后,很早就去世了;妹妹随后入宫,被立为张皇后。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张飞的孙子、孙女,是刘禅的亲外甥、外甥女,他们身上流着刘家的血,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 在古代那种家天下的宗法社会里,这种血缘和姻亲关系是最硬核的护身符。 更重要的是,张飞的妻子夏侯氏,身份极其特殊。据《魏略》记载,她是曹魏头号重臣、大将军夏侯渊的侄女。当年十三四岁时在外出砍柴时被张飞“偶然”遇到,张飞知其是良家女,便娶为妻子。这个身份在蜀汉灭亡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保命作用。 当时带兵灭蜀的魏国统帅,一个是邓艾,另一个就是钟会。 而钟会等人,与夏侯家同属于曹魏的顶级权贵圈子,彼此之间盘根错节。当成都城破,局势混乱之时,张飞的儿子张绍(代表刘禅去递交降书)和孙子张遵等人,其身份就变得非常微妙:在蜀汉这边,他们是皇亲国戚;在曹魏那边,他们又是夏侯家的外戚。 这层关系让曹魏的征服者们,在处理张飞家族时,不得不格外“客气”一些。不看僧面看佛面,动了夏侯家的人,回去不好向夏侯氏集团交代。所以,张飞一家不仅没被害,他的孙子张遵后来还在晋朝当了官。 反观关羽一家,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关羽没有女儿嫁给刘禅,缺乏那层最直接的皇室血缘护盾。更重要的是,关羽的性格和早年经历,给他的后人埋下了祸根。 关羽这个人,武功盖世,义薄云天,但他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极度骄傲,目中无人。这种性格让他把当时几乎所有的大势力都得罪了一遍。 首先,他得罪了东吴。这仇结得最深。当年孙权主动想和他结为亲家,“权遣使为子索羽女”,希望让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这本来是一桩巩固孙刘联盟的婚姻,是件大好事。结果关羽不仅一口拒绝,还辱骂来使,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虎女安能配犬子”! 这句话把孙权羞辱到了极点,彻底激化了孙刘矛盾,也直接为日后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埋下了伏笔。东吴对关羽的恨,是刻骨铭心的。所以,当蜀汉灭亡,东吴作为曹魏的盟友(虽然各怀鬼胎)也密切关注着局势,他们是绝不会放过任何报复关羽后代的机会的。 关羽的这种性格,使得他在朝中树敌众多,缺乏强有力的盟友。一旦大厦倾覆,很难有人会冒着风险去保他的后人。 所以,当成都城破,局势一片混乱之时,关羽家族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他们失去了皇权的庇护,在朝中缺乏铁杆盟友,同时又背负着东吴集团的深仇大恨。 据《蜀记》记载,庞德的儿子庞会,当时随钟会大军入蜀。庞德当年就是被关羽擒杀,这是杀父之仇。庞会“尽灭关氏家”,借机公报私仇,将关羽一族满门屠戮。 说实话,提起庞会这个人,我是真瞧不上。为父报仇天经地义,这谁都理解——但你得用光明正大的方式,让人心服口服。 他父亲庞德,当年被关羽所杀,但庞德自己却是条硬汉。战时不畏强敌、被擒后宁死不降,最终慷慨就义,不管立场如何,他都算得上是个忠烈之人。 到了庞会这一代,他想要雪耻报仇,本来也有不少堂堂正正的路可选:若他能在战场上正面击败甚至擒杀关羽,那是真英雄;就算关羽已死,若他能沙场对决、击败关家后人,那也称得上是个名将;哪怕对方已投降,他若敢提出一对一公平决斗,亲手了结恩怨,那至少还不失为敢作敢当的孝子。 可庞会是怎么做的呢?他等到关家后人投降、手无寸铁、毫无反抗之力的时候,带兵一拥而上,实施了屠杀。这不是报仇,这叫欺软怕硬、乘人之危。说难听点,跟那些不敢找正主、只敢对弱者下手的懦夫行为,没什么两样。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