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不可能形成大三角,他们之间最大的利益矛盾就是欧洲。要知道,目前桌子上最有营养的菜,对美国来说是中国和欧盟,对中国来说是美国和欧盟,而中美短时间吃掉对方也不现实,所以现在摆在中美面前,最有营养的菜就是欧洲! 对美国来说,欧洲是它的传统“钱袋子”和“安全后院”。北约体系让欧洲在安全上依赖美国几十年,军火订单、技术标准、美元结算的能源贸易,都是美国从欧洲抽血的管道。 可如今欧洲的利用价值正被多方瓜分:中国靠制造业和供应链渗透欧洲市场,俄罗斯用能源掐住欧洲工业命脉,美国自己还嫌“抽血不够狠”,特朗普最近直接对欧盟商品加征30%关税,甚至逼北约盟友把军费开支提到GDP的5%,相当于每年从欧洲多刮2500亿欧元。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用关税割欧洲韭菜,一边让欧洲掏钱买美国军火援乌,洛克希德·马丁的订单因此翻四倍 —— 欧洲人花钱替美国清库存,活脱脱的“当代版割地赔款”。 在中国眼里,欧洲则是技术、品牌和高端市场的跳板。中欧贸易额常年高位运行,新能源车、光伏产品、消费电子都在欧洲吃下大片份额。但中国更看重的是欧洲的“桥梁作用”:它能帮中国绕过美国封锁,获取精密机床、航空技术等高端货。当年中企想收购乌克兰马达西奇,就是看中其航空发动机技术,结果美国一搅局,中国36亿投资打了水漂,连带着技术升级的窗口也被导弹炸没了。这教训让中国明白:想啃欧洲蛋糕,光靠钱不够,得躲开美国盯梢。于是现在转搞“曲线合作”,比如和匈牙利、塞尔维亚这些亲华国家签基建协议,用“一带一路”慢慢拆解欧洲阵营。 俄罗斯对欧洲的“吃法”最粗暴:能源大棒直接顶喉。北溪管道一炸,欧洲气价涨过600%,德国工厂外迁,法国电费飙升,可俄罗斯反手把石油卖给中国印度,用人民币结算,既赚了钱又打了美元脸。普京算准了欧洲不敢真和俄能源脱钩 ——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至今靠中国“特批”的稀土维持生产,没了俄气,欧洲连造化肥的原料都凑不齐。俄乌战场上每一发炮弹,都在逼欧洲加倍付“保护费”给美国,这种“放血战术”让俄罗斯用欧洲的虚弱垫高了自己的谈判筹码。 这三方的心思搅在一起,欧洲就成了个大漩涡。美国想把欧洲当成对抗中俄的堡垒,又怕欧洲跟中国走得太近赚大钱,更怕俄罗斯重新贴近欧洲;中国想跟欧洲安安稳稳做买卖、搞合作,却总被美国搅黄,比如 5G 合作、核电项目都受到过美国的无理阻挠;俄罗斯则想保住对欧洲的能源影响力,却被战争拖得越来越远。就像一桌饭,美国想自己霸着主位,还不让别人夹菜,中国想好好吃饭却总被打扰,俄罗斯本来有张好座位,却自己打翻了碗。 欧洲自己呢?明明知道是三强眼里的“肥肉”,却还在梦游。一边跟着美国制裁中国电动车,加征38%关税;另一边又哀求中国给稀土,甚至G7刚炒作完“中国稀土威胁”,转头欧盟企业库存就只剩2周用量。这种精神分裂的根源,是欧洲精英还活在“西方中心论”旧梦里:既舍不得美国给的安全伞,又想要俄罗斯的便宜能源,还惦记中国市场利润。结果就是被三方轮番拿捏,硬生生把全球GDP占比从1980年的28%压到今天的14%。 说到底,中美俄表面上斗得凶,实则默契地“分食欧洲”:美国掏钱袋,中国吸技术,俄罗斯榨地缘。欧洲越是被迫选边站,就越被撕下一块肉。当中俄用人民币结算能源贸易挖美元墙角时,当美国关税大棒砸向欧盟汽车时,所谓“大三角”早已变形 —— 欧洲才是那张被三方扯住的餐桌,刀叉划过的地方,裂痕深得再也拼不回来了......
就在刚刚,欧洲“炸锅”了!欧盟传来了对于“俄乌冲突”新的看法!德国魏德尔认为,俄
【7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