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1984年,老山战场,21岁的战士刘家富不幸中枪,跌倒在坑,此时,坑外有4名越军正向他靠近,他举起枪准备作战,谁料,子弹打光了,敌人步步逼近,此时的他,灵机一动,想到了办法...... (信源:云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官网——老山前线刘家富英勇事迹) 在1984年的老山前线,炮火连天。21岁的四川万县战士刘家富,在惨烈战况中身负重伤,倒在一个炮弹炸出的弹坑里。他的左腿被子弹撕裂,骨头渣外露,剧痛难忍。这处高地是防线关键,被称为“生命线”,关乎后方炮兵观察所的安危。 刘家富的步枪子弹已打光,撞针发出“咔”的空响。两名越军士兵持枪逼近,距离约七八米,口中发出得意叫喊。他意识到空枪声可能已被敌军察觉,腿伤使其无法逃跑或爬动。敌军似乎打算近距离处决他,绝境中,一截废弃步枪枪管成为他求生的唯一希望。 面对生死绝境,刘家富内心涌动着求生本能。排长曾指示,弹药耗尽时,枪托、石头等一切可利用之物皆是保命工具。他敏锐地注意到弹坑壁上嵌着一块锋利的石块,更摸到了一截三尺多长、冰冷坚硬的断裂步枪枪管,决定利用这截枪管作为武器。 刘家富故意表现出剧痛,挪动受伤的左腿,引诱越军靠近。而就在敌人因为他的这一举动而放松警惕的时候,刘家富猛然侧身弹起,左手紧按腿伤,右手用尽全力,将铁枪管砸向该越军的膝盖外侧。伴随一声“咔嚓”的骨裂脆响,越军惨叫跪倒,枪支脱手。 另一名越军被突袭震慑,举枪不及。刘家富借着反冲之力,扑向第二名越军,用铁枪管死死勒住对方脖子。两人在弹坑泥泞中激烈扭打成一团。越军在他背上疯狂抓挠,指甲抠入皮肉,鲜血淋漓,但身体剧痛反而激发出他更强的戾气,双臂如铁箍般收紧,直至敌人停止挣扎。 最终,刘家富筋疲力尽地瘫倒在泥中,喘息不止,口中满是腥咸血泥。战友们的呼喊声逐渐临近,将他从弹坑中救出。后来发现,被砸伤膝盖的越军手中紧握着一颗已拔掉保险栓的苏式手榴弹,险些造成二次危机,更显其险象环生。 这截废枪管在刘家富手中,不仅是求生工具,更是他内心深处家国情怀、亲人期盼和军人使命感的具象化。 父亲曾用砍柴刀教导他“守不住地就没饭吃,守不住国,家就没了”,并给他留了一把磨得锃亮的砍柴刀在背包里。这朴素的道理深深烙印在刘家富心中,支撑他“不能丢阵地”的顽强意志。 高地失守会使炮兵观察所暴露,威胁身后“家”的安宁。关键时刻,妹妹送的绣有“平安”的红绳给予他精神力量。腿伤与背痛交织,却让他为“平安”而战的信念更坚定,誓死不退。战后排长见他血污满身,拍着他未受伤的腿,称赞他“有种”“命大”。 战友们共同的认知是,在老山这片焦土之上,唯一的念头就是“守”,为身后家人多一分安宁的希望,没有给“怕死”留下任何余地。废枪管不仅守住了阵地,更守住了一种不可替代的信念。 但是后来他还是留下了眼泪,不是因为疼的,而是因为他看见越南士兵的口袋里有一张家人的照片,他看到这张照片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家人,也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战友后来告诉他,战场上许多战士都像他一样,即使断手断脚也要与敌同归于尽。谁不是爹生娘养的?战争中没有绝对的光明与黑暗,敌军的照片揭示了另一面普通人的存在。历史不仅记录了拼死搏斗,更记录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选择与代价。 刘家富的二十岁书写了生与死的交锋。那截废弃的枪管,从绝境武器,蜕变为信念载体,再到人性见证,不仅守住了阵地,更守住了一种不可替代的信念,至今能触动人心最柔软之处。守卫的不仅是阵地,也是家园,但家园不应永远成为“阵地”。 刘家富与那截废弃枪管的故事,成为历史深处一道无声而深刻的印记,铭记着战士的无畏、家国的信念,以及战争对人性的拷问与启示,呼唤着对家园和和平的珍视。
1988年3月15日,执行境外抵近侦察捕俘行动的老山第十五侦察大队4
【13评论】【3点赞】
尚书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