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女飞行员被派往西北执行秘密任务,谁料,刚下飞机,就被拉到照相机前。女飞行员捋了捋头发,微笑问:为啥拍我?谁料,摄影师眉头一皱:做遗照。 1964年那个春天,当28岁的张连芳被告知要执行一项绝密任务时,她万万没想到刚到西北基地,摄影师竟然要为她拍”遗照”。这张笑容灿烂的照片背后,隐藏着新中国核事业最惊心动魄的秘密。 张连芳1936年出生在东北一个普通家庭,1956年高中毕业时本来被选为留苏预备生,后因空军招收女飞行员,她才投笔从戎,成为我国第二批女航空员。这个不服输的姑娘在航校期间严格要求自己,进航校后学领航专业,并以全优成绩毕业,1958年底被分配到郑州空军运输机部队工作。 1964年初的一天,张连芳与机长崔文生及机组其他成员,被团里郭政委叫到办公室,给机组下达了一项严格保密的飞行任务,具体地点是新疆的03号基地——马兰机场。政委的话让所有人都明白了任务的严重性:时间长、任务重、生活艰苦,甚至有生命危险,而且要绝对保密。张连芳想都没想,立即表态道:“没有困难,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临行前的告别格外沉重。她与恋人张文波由政委领到一个小房间见面,两人相对无言。她不能告诉他要去哪里,去干什么,去多久,更不能告诉他此去有风险。张文波虽然很想知道,但理解她的苦衷,只能用满含深情与关切的双眼久久地凝视着心爱的姑娘。 第二天,一架里-2型运输机在张连芳的领航下,飞到了南疆博斯腾湖畔的马兰机场。这时张连芳才知道,他们机组的任务是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提供相关的空中服务。马兰基地连一间像样的房子都没有,部队住的大多是帐篷,遇上大风,帐篷常常被风掀沙掩,甚至撕成碎片。 生活条件的艰苦超出了想象。张连芳回忆:“都是帐篷,中间搭个被子,他们在那边,我在这边。一个28岁的大姑娘在那,脸不洗、澡不洗。机械员找一些破席子,还有破布什么的,给我搭一个厕所。一来大风,他们就说,姐,你的厕所又刮跑了”。当地的水又苦又涩,用那里的水洗脸,就像蜂蜇火燎一样疼。 就在正式执行空中采样任务前,根据组织要求,张连芳要拍一张特殊的照片。当她被拉到照相机前时,还以为是例行公事,捋了捋头发,微笑着问为什么要拍照。摄影师的回答让现场的气氛瞬间凝重——“做遗照”。张连芳听后只是愣了一秒,随即整理好衣装,在镜头前展现出灿烂的笑容。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张连芳和战友们接到的任务是,驾驶飞机尽可能地接近蘑菇云,完成空中取样的工作。为了获得分析爆炸效果的第一手资料,空中取样是必须完成的工作,但当时我们还没有无人机,只能采用空中人工取样。 核爆发生30分钟后,蘑菇云形成最好的时机,张连芳和战友们驾驶着改装后的飞机,尽可能地贴近蘑菇云。从边上”噌”一下穿过去,大概几秒钟就过去了,样就采到了。她怕收集得不准,穿过去以后又反过回来,又穿一次。这种完美主义的执着让同事们既佩服又担心。 任务的代价很快显现。新中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空中取样任务顺利完成,但张连芳和她的战友们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污染,检测结果显示,张连芳受污染最重,没几天,她的头发就全部掉光了。为了让她安心疗养,张文波两次推迟婚期。 1965年国庆节,张连芳与张文波喜结连理。可是1966年、1967年她两次怀孕都流产了。组织安排她到北京解放军301医院治疗。1968年9月20日,张连芳生下大女儿,1971年,二女儿诞生。生命的延续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张连芳累计安全飞行近4000小时,承担军事运输、抢险救灾等数百次任务,1990年退休后持续参与爱国教育活动。2023年12月,将战备包、飞行日记、军功章等珍贵物品捐赠给湖北革命军事馆。 如今89岁的张连芳住在武汉,她把记忆里那些惊心动魄的日子写成文章,讲给更多人听。她说:“高高兴兴也活一天,愁眉苦脸也活一天。到任何时候我都高高兴兴。”这位穿越蘑菇云的女飞行员,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无悔青春。 那张笑容灿烂的”遗照”见证了一代人的无畏与担当。张连芳们用血肉之躯为共和国铸就了核盾牌,他们的故事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你觉得在和平年代,我们还需要这样的精神吗?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1964年,女飞行员被派往西北执行秘密任务,谁料,刚下飞机,就被拉到照相机前。女
熹然说历史
2025-08-28 00:18:4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