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提问:为什么大家都不提中国空间站了?难道是没脸提,跟国际空间站差距太大了? 据媒体2021年9月13日报道,现在太空中还在运行的主要空间站,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国际空间站,另一个就是中国的天宫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是1998年建成的,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不仅设备老化,偶尔还会漏气,所以目前每年光光维护费用就要花掉好几十亿美元。 而俄罗斯在2021年4月就正式表示,计划在2025年退出国际空间站项目,准备自己建造新的空间站。 可以说,如果国际空间站按计划退役,到时候太空里可能就只剩下中国的空间站还在工作。那我们自己的空间站到底怎么样?从已经公布的情况来看,确实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 虽然中国空间站规模比国际空间站小,但设计更紧凑,留给科学实验的空间并不小。它用的太阳能板是可以柔性折叠的,收起来和展开都更方便,发电效率也高。机械臂的技术水平也很不错,能够帮助宇航员完成舱外作业,甚至能自己捕捉来往的飞行器。 除此之外,我们在技术上也用了一些新办法。比如用了电推进系统,节省燃料,还有再生生保系统,可以把宇航员呼出的水汽收集起来,净化后再次使用,这样就减少从地面送水的次数。 舱内的噪音控制也做得比较好,宇航员工作和休息的环境更舒适。这些改善,很多是吸取了之前国际空间站的经验教训。 特别要提的是,尽管早期美国没有允许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但我们也走出了一条自主发展的路。从舱段制造到能源管理,不少技术是我们自己攻关完成的。 比如前不久,西北工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就在空间站里把钨合金加热到3100℃以上,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这种高温材料实验对核工业、航空航天都有重要意义。能完成这种实验,说明我们的空间站平台是可靠且先进的。 在科学实验方面,中国空间站规划了十多个大类的项目,包括医学、生物、材料、流体、天文等。光是2025年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带上去的实验项目就有23项。 现在已经完成了一些研究,比如观察太空环境对脑细胞的影响、肌肉修复的变化、以及纳米药物在微重力下的效果等等。 这些实验不仅有助于科学理论突破,未来还可能帮助人类治疗疾病、研发新药。那既然空间站运行得不错,为什么感觉热度不如以前了呢?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航天项目本身就有高潮和平稳的周期。发射、宇航员入驻、返回,这些环节天然有关注度。 但当进入日常运行后,实验过程专业性强,不太容易持续吸引大众眼球。另一方面,中国航天一向讲究踏实做事,不喜欢刻意宣传,也是热度略降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中国空间站确实正在稳步产出成果。它不再是一个需要不断汇报进度的大工程,而是一个真正投入使用的国家实验室。 再说和国际空间站的对比,国际空间站确实是人类航天合作的一个成功先例,规模大、参与国家多,也运行了很长时间。 中国空间站虽然规模小一些,但技术新、自主性强、运行成本也更可控。这两者本来就不适合直接对比哪个更好,更像是不同时代、不同思路下的产物。 最后想说的是,航天事业不是为了比谁更强,它的意义在于拓展人类的知识边界,为我们未来的生活寻找新的可能性。 中国空间站不仅为中国科学家提供了实验平台,也向全世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开放。已经确定的是,欧洲和联合国的部分实验项目也会在中国空间站开展。 所以,如果觉得现在大家不怎么提中国空间站了,不妨这样理解,正是因为它已经走上了正轨,成了一件平常而重要的事情。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水电设施一样,虽然不常被提起,但早已不可或缺。 估计再过几年,随着实验成果越来越多,甚至普通人也有机会通过商业航天的方式去空间站看一看,到时候中国空间站这个词可能又会被大家频繁讨论。 参考资料: 中国空间站建设拉开大幕 国际空间站垂垂老矣——观察者网2021-04-29 中国空间站比国际空间站强在哪儿?北大教授在“全国科普日”上演讲——上观新闻2021-09-13 创世界纪录!钨合金在中国空间站加热至超3100℃——光明网2025-08-27 中国空间站完成空间生命科学在轨实验任务 还刷新一项新纪录——中国日报网2025-08-25
“真的是技不如人?”为啥中国空间站只能上3个人,而国际空间站却能达到十几人?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