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顺治刚咽气,20岁的贞妃就被逼殉葬。贞妃匆忙更衣,几个小太监就冲进她

养狗的一天 2025-08-28 19:34:39

1661年,顺治刚咽气,20岁的贞妃就被逼殉葬。贞妃匆忙更衣,几个小太监就冲进她的寝宫,拿着白绫对她说:“主儿,别磨蹭了,您该上路了!”贞妃哭泣不止:“都是我的姐姐把我给害了啊!” 这一年,是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天还没亮,紫禁城却已经冷得像座坟,顺治帝刚咽气没多久,宫里就开始张罗起了殉葬的事,贞妃是第一个被点了名的。 她才二十岁,活得比谁都清醒,可到了这一步,连哭的时间都不给她留。 贞妃是董鄂氏,满洲正白旗人,巴度的女儿。她那位“姐姐”董鄂妃,在后宫里可是出了名的得宠。顺治帝为了她,连祖宗家法都敢顶,直接破格封了皇贵妃,差点立为皇后。 但董鄂妃三年前病死,顺治帝从此就像变了一个人。他不理朝政,不见大臣,整天念佛,念到连孝庄太后都看不下去了。 可问题来了,董鄂妃一死,整个董鄂家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往哪儿飞都没方向。贞妃的地位,也跟着一落千丈。 宫里人都看得明白,她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顺治帝还活着,可现在呢?皇帝尸骨未寒,太监们就已经拿着白绫来收人了。 那天夜里,贞妃是被宫女叫醒的,她刚换好一身白衣服,还没系好腰带,门口就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几个小太监推门而入,手里拎着一条白绫,瓷口瓷气地说:“主儿,别哭啦,赶紧的吧。” 她没动,只是死死盯着那白绫,像是要把它盯出个洞来。 “您可别让我们为难。”太监的语气,已经透着不耐烦。 贞妃轻声说了一句:“我不想死。” 没人搭理她,她又说了一句:“我姐姐害了我。”这句是对自己说的,声音小得像风吹落的灰。 其实吧,贞妃跟董鄂妃根本不是亲姐妹,只是堂亲,但宫里人都叫顺嘴了,“董家姐妹”说了那么多年,也没人纠正。 可她心里明白,是因为那位姐姐太得宠了,才让她进了宫,可也正是那份宠爱,把她推上了绝路。 顺治帝死得快,死得突然,正月初七那天,养心殿只传来一句话:“皇上崩了。”谁也没见到他最后一眼。官方说法是天花,可私底下,谁都知道,他早就活得不想活了。 他不吃不喝,天天烧香念佛,听说他还找了个和尚剃了头,想出家,孝庄太后气得不轻,亲自去找高僧,把人绑了,死活不让皇帝落发,可他心已经飞了,再也拉不回来。 皇帝一倒,后宫就开始清算,殉葬这件事,早就有人悄悄议了好几回。 努尔哈赤、皇太极死的时候,都有人陪葬,顺治帝若是走得太“干净”,祖宗那一套还怎么传?贞妃就是那个“合适的人”。 她年轻、身份正、没子嗣,最重要的是,她是董鄂妃的族妹,这在太后眼里,就是个“顺手的人情”,也算给董家个交代。 可事情到这一步,已经不是交代不交代的事了,是活命还是送死的选择题,她连选的资格都没有。 她被拖进了偏殿,殿里点着昏黄的灯,一张小榻,一壶冷茶,一张白绫就摆在桌上。她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像是已经死了。 太监不耐烦了:“主儿,咱们也不是头一回干这事,您痛快点。” 她摇了摇头,眼泪一滴一滴落在手背上:“我不想死,我才二十岁。” 没人听她说话,太监把白绫递过去,她接过来,手抖得厉害。 她最后看了一眼门外的夜色,嘴里念了一句:“姐姐,你过得好,我也就认了。可你要是也在下面等我,那我就真不甘心了。” 那一夜,皇城的风很大,吹得檐角的铜铃不停作响,贞妃死得悄无声息,第二天,宫里只传出一句话:“贞妃殉葬。” 她的尸体被草草处理,连个像样的仪仗都没有,她的名字,被写进了《清史稿·后妃传》的一行小字里:“贞妃,栋鄂氏,殉世祖。” 就这么一句话,把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段血淋淋的故事,全都盖过去了。 顺治帝死后,康熙继位,那个时候,宫里已经换了一批人,再没人提起贞妃。她的墓,被草草安在顺治的陵寝旁边,连块碑都没有。 多年后,有人路过那里,看到一座无名小冢,问是何人,太监只回了一句:“陪葬的。” 贞妃这一生,来得安静,走得更静,她没做错什么,却死得最惨。说到底,她不是被谁害死的,她是被那个时代、那个制度,还有那套“祖宗规矩”给吞了。 她不甘心,可她连喊一声的机会都没有。

0 阅读:242

猜你喜欢

养狗的一天

养狗的一天

喜欢狗狗的请关注我哟!